老子的风格,
与其他学派完全不同,
它只是拒绝流行,坚守深奥和神秘。
也许一边写一边笑:
你读不到它,我也不希望你读它。
我为懂的人写作。
——木心
老子只有一部哲学著作:《道德经》,分上下两部,共八十一章(九十九八十一)。相传他临出隐时,官员劝他留言,他口述,其他人记录下来。
我想当时的情况并不那么平静。鲁迅根据常见的传说写成《出隐》,加上现代讽刺,讽刺世事。
我会写它,我会写我的出隐。第一,它不是闭关;第二,它不是永生之旅;第三,它不是旅行。他去自杀了。当他出关后,他内心的矛盾和痛苦达到了极点。
老子痛恨这个世界,觉得自己不能给后人留下什么。他也热爱这个世界,想将自己的想法化为文字,献给他之后的智者。
他的精神血统的后代理解他的痛苦。他的同时代人没有一个值得与他交谈,他在两百多年里完全孤独。
但他想将来找到朋友和知己,所以他有了《道德经》。从文体上看,他不是为“牛狗”而写,而是为与他同等水平的人而写。
因此,老子的写作风格与其他学者完全不同。他拒绝大众化,坚持深邃神秘。也许他边写边笑:如果你看不懂,我不想让你读。我写给懂的人看。
在这个世界上,在这个宇宙中,小人物都是奴隶。即使他们成为皇帝(包括教皇),如果他们的人格很小,他们仍然是奴隶——伟大的人一定是叛逆者。
在中国,上层、中层、下层人民都尊“天”为最高统治者。尤其是儒家和后来的新儒家,一提到“天”,就跪下:“罪过天,无可奈何”。 “所祈之事”、“天人合一”、“天命不可违”。
只有老子一上来就暴露了伎俩:“天地不仁,视万物为愚狗”。叛逆的气势竟然如此之强!
奴隶们当然不满,问道:“那圣人呢?圣人最仁慈了。”老子立即说道:“圣人不仁慈,视百姓如愚狗。”
我经常讲我的认识论,顺序是: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这里有人说,这个命令谁不知道呢?然后我改变两个符号的方向: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
如果你的世界观不是来自宇宙学,那么你的世界在哪里?难道你不是以一种并非来自世界观的人生观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所以,如果你认为你有世界观,但你没有或不需要世界观,你就没有世界观,也不需要世界观——你什么都没有。
鸟类和动物不需要“鸟类生命和动物生命的概念”。他们可以以同样的方式飞行和行走。这是幸运和祝福。
如果你是一个人,不幸成为一名知识分子或艺术家,你就不可避免地会有一种人生观——它是从世界观中诞生的。至于世界观,当然可以追溯到宇宙论。
我再说一遍:宇宙观决定世界观,世界观决定人生观。老子、庄子、尼采、释迦牟尼都是按这个顺序思考的。
一般学者、市侩,甚至学者、专家、大儒的意见,都说老子消极、悲观、厌世。我说,正是这一代人的无知和固执,让我变得悲观、厌世、消极。
中国只有一位哲学家,老子和半个庄子。老子就像阿波罗一样,冷静观察,明亮清晰。庄子是狄俄尼索斯式的、放荡不羁的、充满活力的。
老子是古典的,庄子是浪漫的;老子是苦行,庄子是享乐;老子克制克制,以少胜多,以柔克刚;庄子的思想流溢而光芒四射,思想多而繁华,狂妄而无忧无虑。
奇妙的是,两者实际上是一体的。
世界上所有的“乌托邦”思想中,老子是最彻底、最诗意、最脱离现实的,也是绝对不可能的。他的理想与当时的现实,以及他之后的一切历史现实,都是致命的反叛。
他知道做不到,不可能,但他还是说出了这句话。这种近乎野蛮的心态必定来自于巨大的痛苦。
天地不仁。这个理念确实是伟大而杰出的。它在当时非常现代,现在更现代。
在这一点上,老子超越了许多思想家和宗教家。还有更现代的概念吗?有:天地无仁。
因此,老子悲伤、绝望、反应、咒骂,想出坏主意,制定了许多对付自然和人的策略。历代军事家都以此为谋,学为善。我也不可避免地注定要被疏远。
老子的文学本质又如何呢?语言直白但含蓄,难度较大。几乎不可能看到其他人使用这种写作风格。
直白,容易肤浅、含蓄、晦涩,但我直接说出来了,然后想一想,意义无穷,我喜欢这种文笔!
文学、艺术、哲学和思想,就像人体一样,取决于骨骼的比例和肌肉的适当平衡。她拥有美丽的身材,穿任何衣服都很好看——最好的事情是当她赤身裸体的时候。
老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主张退、防、弱、柔,这在思想界是绝无仅有的。
一是他的性子,二是他受的苦够多了。对待宇宙、自然、人生,只有退、守、弱、温柔,才能保护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毫无疑问,老子是东方文化、东方精神的最高象征。 《易经》和老子的哲学也有联系,都是苦难的经历。
老子的理想世界是一个完整的梦想,是他个人的诗意乌托邦。老子之后,世界的发展方向与老子相反。无论是轮廓还是细节,一切都与老子的理想背道而驰。
我没有历史观?没有舆论?我只是在胡思乱想吗?我不这么认为。
老子的思想和原则是正确的。问题在于,人类是坏物种,是坏胚胎。老子想要的他们做不到,老子想要的他们不愿意做。你不能责怪老子。
另一方面,还有老子哲学的实用性,一步一脚印——欲“扬”,先“抑”:
若想得到,先放弃;欲推翻,先支持。最简单的比喻:要想收获,必须先埋下种子。
哲学和文学属于极少数有智慧和热情的人。它们是幸福和享受。对大多数人来说并不重要。
全世界读《道德经》的人不少。二战前,德国大学生阅读尼采。战后,《老子》是必读书。
《道德经》的英、法、德译本不断更新。
近日,美国某书店聘请专人重新翻译《老子》。李先生的魅力让世界永远不会忘记他。
伟大的想法是有毒的。如果你能抵抗毒害,你就会受益。老子的观点和方法可供与老子相同性格的人借鉴。
但不幸的是,老子的方法论常常被坏人用于邪恶的目的,而遭到他们的反噬和指责。中国大陆有年轻人犯罪,认罪的时候就说读过尼采的著作。
木心(1927-2011),本名孙璞,字扬中,小号木心,笔名木心。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的华人圈子里,木心被视为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理解的精英和传奇人物。代表作有《琼梅卡随想》、《温莎公墓日记》、《整天叫的云雀》等。
【如雪传媒】
人文 |艺术 |阅读|深度 |文艺
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