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墓是在罗布泊以东发现的一组墓葬。他们之所以引起人们的关注,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坟墓形状奇特,就像一个辐射的太阳。太阳之墓的意义是什么?它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太阳墓首次登上考古舞台
1979年冬,考古学家侯灿、王秉华等人在罗布泊以东发现了一组古墓葬。位于孔雀河北岸的一个小沙丘上,东西宽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已发掘的42座墓葬中,根据墓表面标记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沙坑墓。墓室东西两端各有一根直立的木桩,伸出地面。木棺材是由小块木头简单组装而成。木棺呈船形,无底,两端有木块。
木棺顶外面铺着羊皮或铺上簸箕状的草辫。大多数木棺材中只埋葬一个人。死者仰卧,头朝东。尸体赤身裸体,裹着毛毡,头戴带鸟毛的尖毡帽,脚踩皮鞋。尸体的脖子、手腕、腰部都有玉石和骨珠。将一小袋折断的麻黄树枝放在胸前,附近放一个小草篮,里面装少量麦粒或白浆。有的墓葬东端埋有木人或石人。其他随葬品还有木盆、碗、杯、兽角、曲木雕等。
还有儿童的尸体,用毛毡紧紧包裹,保存完好。第二种墓葬,地面上整齐排列着一排排环形木桩,围绕墓室形成七个同心圆。木桩由内向外排列,粗细有序。环外有放射状的柱子,向四个方向展开,形成一条5至6米的放射线。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类墓葬的主人都是男性。他们的埋葬姿势也都是仰卧,身体伸直,头朝东,脚朝西。此类墓葬中随葬文物不多。只能看到锯齿状的铭文、骨珠、骨锥、木人。第一类墓葬随葬品样式相同。太阳公墓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楼兰美人”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之所以被称为“太阳公墓”,是因为从高处看去,坟墓的结构就像镶嵌在高地的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墓表面有七圈规则的杨树桩。它们按从内到外的顺序排列。最小的内圆直径约为2米。它们就像一个圆形的太阳。人埋在“太阳”的中心;以圆圈为中心,还有七圈粗壮的树桩呈放射状排列,井然有序,犹如太阳的光芒,蔚为壮观。树桩全部垂直深埋在沙子里,只有树桩的顶部暴露在外。这种墓葬形式我国仅发现一处,极为罕见。
太阳墓是楼兰灭国的凶手吗?
2000多年前,它是丝绸之路上连接南北、东西方的重要交通枢纽;它是我国古代西部最繁华的对外开放商业城市。这里的居民还种植小麦、饲养牛羊。他们的生活必需品是杨木、兽角、稻草制品。为何这座曾经声名显赫的古商城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其中到底隐藏着什么?
在楼兰被毁的过程中,生态环境的破坏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助长了火势。楼兰曾经是一片充满活力的绿洲,河流纵横。然而,庞大的“太阳墓”却为楼兰的毁灭埋下了隐患。
“太阳之墓”外观独特、壮观。坟墓的周围有七层薄厚的原木,一层一层地覆盖着。木桩从内到外按顺序排列。圈外,树木呈放射状排列,排列有序,蔚为壮观。整个造型酷似太阳,很容易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随着“太阳坟”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导致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掩埋了家园。据已发现的七座墓葬统计,成品原木一万多根,数量惊人。
生态破坏不能仅仅归咎于“太阳之墓”。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必然导致生态失衡。楼兰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长满青草的绿洲已经无法保留任何绿色。从出土的汉简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楼兰士兵口粮的减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楼兰在环境恶化后所面临的困难。
没想到太阳墓竟然涉及这么多的历史信息。坟墓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是最重要的。于是楼兰砍伐树木,建造太阳墓。但谁能想到,太阳墓的建成,却加速了楼兰的毁灭。历史总是充满戏剧性,太阳墓成为祭奠楼兰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