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太阳坟墓?为什么考古学家把这种坟墓称为沙漠中的“太阳墓地”?我们来看看这种神秘的埋葬方式。
1979年冬,考古学家侯灿、王秉华等人在罗布泊以东发现了一组古墓葬。位于孔雀河北岸的一个小沙丘上,东西宽约35米,南北长约45米,面积约1600平方米。已发掘的42座墓葬中,根据墓表面标记的不同,分为两类。第一种是沙坑墓。墓室东西两端各有一根直立的木桩,伸出地面。木棺材是由小块木头简单组装而成。木棺呈船形,无底,两端有木块。
木棺顶外面铺着羊皮或铺上簸箕状的草辫。大多数木棺材中只埋葬一个人。死者仰卧,头朝东。尸体赤身裸体,裹着毛毡,头戴带鸟毛的尖毡帽,脚踩皮鞋。尸体的脖子、手腕、腰部都有玉石和骨珠。将一小袋折断的麻黄树枝放在胸前,附近放一个小草篮,里面装少量麦粒或白浆。
有的墓葬东端埋有木人或石人。其他随葬品还有木盆、碗、杯、兽角、曲折木雕等,还有用毛毡紧紧包裹、保存完好的儿童尸体。
第二种墓葬,地面上整齐排列着一排排环形木桩,围绕墓室形成七个同心圆。木桩由内向外排列,粗细有序。环外有放射状的柱子,向四个方向展开,形成一条5至6米的放射线。更耐人寻味的是,这类墓葬的主人都是男性。他们的埋葬姿势也都是仰卧,身体伸直,头朝东,脚朝西。此类墓葬中随葬文物不多。只能看到锯齿状的铭文、骨珠、骨锥、木人。第一类墓葬随葬品样式相同。太阳公墓距今已有3800多年的历史,著名的“楼兰美人”就是在这里发现的。
之所以被称为“太阳公墓”,是因为从高处看去,坟墓的结构就像镶嵌在高地的一轮光芒四射的太阳。墓表面有七圈规则的胡杨树桩。它们按从内到外的顺序排列。最小的内圆直径约为2米。它们就像一个圆形的太阳。人埋在“太阳”的中心;以圆圈为中心,还有七圈粗壮的树桩呈放射状排列,井然有序,犹如太阳的光芒,蔚为壮观。树桩全部垂直深埋在沙子里,只有树桩的顶部暴露在外。这种墓葬形式我国仅发现一处,极为罕见。
事实上,这种坟墓危害极大。考古学家认为,这种肆意砍伐树木的行为很可能导致楼兰的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