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北京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公墓

发布时间:2024-12-10 00 浏览: 49

利玛窦及外国传教士墓地位于西城区车公庄街6号北京市委党校内。是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郎世宁等来华传教士的墓地。墓地分为两个墓地。西侧有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墓地。整个墓地四周都是砖墙。南门外有石廊。墓前建有石门牌坊一座。 2个字:“给”。东侧是明清两代外国传教士60余人的墓地,清代著名画家郎世宁也长眠于此。埋葬于此的外国传教士都按照中国的丧葬习俗建造墓地,但同时也考虑到了西方天主教的习俗。墓地里的所有装饰和墓碑都是中国风格,顶部都是石雕的中国龙围绕着十字架。 2006年,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利玛窦墓前的石门

石门上的浮雕图案

利玛窦墓前的小路

利玛窦公墓

利玛窦( Ricci,1552年10月6日—1610年5月11日),又名西泰、清泰、西江。意大利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学者。明朝万历年间,他来华传教。他的中文原名直译为利玛窦,利玛窦就是他的中文名。王应林所著的《李子碑》云:“万历庚辰年间,有一位西方儒生,名利玛窦,名西泰,有数代好友,航行九万里,游历中国。”

利玛窦是天主教在华传教最早的先驱之一。他也是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研究中国经典的西方学者。他通过“西方僧侣”和“中国著作”的身份传播天主教教义,结交中国官员和名人,传播天文、数学、地理等西方科技知识。对中西交流的重要贡献 他的贡献也对日本和朝鲜半岛国家对西方文明的认识产生了重要影响。

利玛窦墓的左右两侧分别是清代最重要的两位传教士汤若望和南怀仁,形成三墓一园的独立组合。在明清两代的外国传教士中,这三位是最杰出的人物。他们不仅在传教事业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传播西方现代科学技术、向世界介绍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巨大的贡献。他们都得到了中国皇帝的信任和重用,并担任过重要的宫廷职务。

利玛窦墓碑_利玛窦坟墓_利玛窦墓可以参观吗

利玛窦墓(中)、汤若望墓(左)、南怀仁墓(右)

亚当·冯·贝尔(Adam von Bell,1592-1666),字道伟,德国耶稣会在神圣罗马帝国的传教士,天主教耶稣会僧侣、神父、学者。他在中国生活了47年,经历了明清两代。康熙年间,被封为“光禄大夫”,达到一级。汤若望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中国基督教史、中国科技史上不可忽视的人物。他虔诚的信仰和渊博的学识奠定了他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他来华四十多年,经历明清两代,是利玛窦来华后最重要的耶稣会士之一。

他继承了利玛窦科学传教的方略,对明清宫廷历法的修订、火炮的制造等做出了许多贡献。中国现行的农历是汤若望在明代使用的农历基础上修改的“现代农历”。他还是《群主》、《主教的由来》等宗教著作的作者。他以不懈的努力,为西学东传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南怀仁(1623年10月9日—1688年1月28日,66岁),又名敦波、荀庆,清代比利时天文学家、科学家。他于1658年来到中国,是清初最著名的科学家之一。他是有影响的来华传教士之一,为西方近代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康熙皇帝的科学老师。精通天文历法,又善铸炮。他是当时国家天文台业务的最高负责人(秦天健),官衔是工部尚书,二品。南怀仁于1688年1月2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66岁,谥号勤民。着有《康熙永年历》、《昆舆图说》、《西域精要》等。

南怀仁的墓碑背面,有康熙皇帝亲笔书写的奏疏:“二南怀仁心质朴素,通达八方,来到中国,不仅撑起了灵台的手掌,还恢复了兵工厂……可谓是尽职尽责,他对自己的去世深感悲痛,改名为秦敏,可见康熙帝的功劳。对南怀仁的怀念。

利玛窦的墓碑

原利玛窦墓呈长方形,坐北朝南。坟墓后面有一个六角形的亭子,有西式拱顶,供奉十字架。墓前立有明代顺天府殷王应霖所书石碑及石碑。历经数百年沧桑,屡遭损毁,屡遭修复。利玛窦墓中央有一块大理石墓碑,周围用方砖保护。上面刻着“耶稣会士李公之墓”四个字,右侧小字是:“马修·李先生,号西台,大西洋意大利人,自始至终都是一位真正的修行者。”明万历壬午年,幼年首次下西洋进入中国燕郊,万历庚子年,卒于万历庚叔年,享年五十九岁。活了四十二岁。“左边是内容大致相同的拉丁文。墓碑周围环绕着具有宗教意义的玫瑰花,但墓碑顶部却是一条缠绕着西方十字架的中国龙。碑后有一座长方形砖墓,灰体黑顶,呈圆顶状。墓高1.5米,长2.4米,宽1.3米。

利玛窦墓东侧还有明清时期的其他西方传教士墓地。如今,共有63座传教士墓碑被保存下来。他们来自葡萄牙、意大利、德国、法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外国传教士墓园外景

蹲在传教士墓地前的不是狮子或其他中国守墓猛兽,而是一只羊。按照基督教的观念,信徒都是迷失的羔羊,神职人员是牧羊人,所以也被称为“牧师”。他们的工作就是引导迷失的羔羊走上正路。

国家安全纪念碑

公墓内部

利玛窦墓可以参观吗_利玛窦坟墓_利玛窦墓碑

利玛窦与外国传教士墓地的重要事件

明代

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利玛窦去世。明神宗下旨,赐予利玛窦阜成门外栅栏官地,作为墓地。墓地建成,称为栅栏墓地。

清朝

汤若望于康熙五年(1666年)去世,葬于利玛窦墓旁。

南怀仁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去世,葬于此。

郎世宁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去世,葬于陵园。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墓园被毁,传教士坟墓被挖,墓碑被毁。

光绪二十六年(1903年),清政府根据《辛丑条约》整修墓地,新建致命圣堂,俗称马嵬沟教堂。义和团运动期间散落的77块神父墓碑镶嵌在教堂的墙壁上。

中华民国

利玛窦墓可以参观吗_利玛窦坟墓_利玛窦墓碑

1937年,马尾沟教堂和墓地被日军占领,神父被解职。

新中国成立后

1949年后,马尾沟教堂的外籍神父离开中国,教堂和墓地由中国教友管理。

1958年,教会向北京市委无偿捐赠马尾沟教堂和墓地。

1966年至1976年,利玛窦墓及附近传教士墓被夷为平地,教堂被毁,利玛窦等人的墓碑被埋在地下。

1978年,应意大利政府要求,北京整修了利玛窦等人的墓地,挖掘墓碑,竖立并修复了利玛窦墓碑。

1984年,北京市委党校收集院内散落的传教士墓碑,立于利玛窦等人小墓地东侧,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栅栏墓地。

1993年,墓地石门迁至现址。

2006年,利玛窦和外国传教士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