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中共长沙历史博物馆内的“清水塘22号”不仅是毛泽东夫妇的故居,也是中共湖南区委旧址。长沙中共历史博物馆供图
木墙、镂空窗,门牌号是“清水塘22号”。
这是一座具有典型江南民居特色的建筑。中国共产党长沙历史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八一路538号。占地面积179平方米,建筑面积112平方米。是一座砖木结构的二进三开间房屋。
原为长沙洋货商人陶树清在清水塘前修建的私宅。 1921年秋,一对年轻的革命夫妇来到这里。至此,“清水塘22号”开始了华丽转身,开始了一段红色传奇。
当年7月,毛泽东、何叔衡代表全国六个早期共产党组织之一的长沙地方共产党早期组织,前往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 “全国代表大会”结束后,回到长沙的毛泽东着手在湖南建立地方党组织。
10月10日,秋高气爽的一天,长沙市郊谢朝坪的一片小丛林里,毛泽东、何叔衡、彭平智等人正在“散步”。他们时而停下来冥想,时而在丛林中热烈讨论。就在这儿走一圈,聊聊,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省级支部湖南支部就成立了。
为了顺利开展工作,中共湖南省支部迫切需要一个更安全、更便捷的通讯场所。经过多次询问和现场勘察,清水塘22号成为该分局的秘密办公室。当时的清水塘位于城郊比较偏僻的地方,多在菜地里。菜地里有两个池塘。上塘水浑浊,下塘水清澈,故名。门前有一条路,直通孝武门。交通便利并不明显。为了欺骗别人,杨开慧还搬到了清水塘22号。因此,这也是毛泽东和杨开慧共同生活的第一个家,也是他们共同生活时间最长的家。 1921年秋至1923年12月底,毛泽东、杨开慧及其家人在这里度过了一段幸福而难忘的时光。
湖南支部成立后,毛泽东着手在工人、学生中发展党员,建立党的基层组织。为了接近工人们,他脱掉长衫,穿上粗布外套,光脚穿草鞋。他到工人们聚集的地方,与他们交朋友。他先后吸收第一棉纺厂、电灯公司、造币厂等行业的一些先进分子入党。学生中,党员首先在自学大学、第一师范学院、商业职业学校等基础较好的学校发展。有的学校还设立了分校。毛泽东还两次视察衡阳省第三师范大学建立党支部。他两次到安源煤矿,于1922年2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安源支部。以李立三为书记的安源支部是湖南省党组织领导的最早的产业工人党支部。夏曦、郭亮、陈畅、夏明翰、江先云、毛泽民、黄靖远、杨开慧等都是这一时期入党的。
到1922年5月,湖南(包括江西安源、萍乡)已有中共党员30人。毛泽东、何叔衡在中共湖南分部的基础上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湖南地区执行委员会(简称中共湖南地区委员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秘书。委员会成员包括何叔恒、易立荣、李立三,以及后来的郭亮。区委办公室仍驻清水塘22号。杨开慧实际负责区委的机要、交通联络工作。
中共湖南地区委员会是毛泽东亲自创建的。历时三年半,直至1925年11月改组为中共湖南地区执行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湖南的一个重要地方组织。这是党对湖南区人民的动员和组织。革命斗争的领导机关是毛泽东早期参加革命斗争的重要历史丰碑。 1922年5月至1923年4月,毛泽东领导中共湖南地区委员会在清水塘开展工作。
为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共湖南区委派出党团骨干深入厂矿、手工业,开办工人夜校。在湖南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之前,已有10多所工人夜校成功开办。此外,中共湖南区委还在长沙杜正街建立了青少年图书馆,杨开慧为负责人之一,作为组织进步青少年学习马列主义的场所。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工人运动的发展自然是他工作的重点。 1921年8月中旬,“中国工会秘书长部”在上海成立,作为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随后,劳结合秘书处湖南分部在长沙成立,毛泽东任主任。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共湖南地区委员会组织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湖南地区工人运动。来自安源路矿、长沙木木、粤汉铁路武昌段、水口山铅锌矿等10多个地点的4万余名工人参加。农民运动、学生运动也随之发展。
中共湖南区委在奋斗实践中,培养了何树恒、李立三、郭亮、刘少奇、李维汉、李六如、夏明汉等一大批优秀党员干部他们为湖南和全国革命斗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以清水塘22号为阵地,发扬了敢为人先的开拓精神、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精神、豪迈无畏的精神。战斗精神,使湘区成为当时中国革命的中心。作为运动最活跃的地区之一,在中共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赢得了“只有湖南的同志才能说做得好”的高度评价。
作为长沙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中共长沙历史博物馆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开馆以来,依托湖南区委旧址,充分发挥独特的红色资源优势中国共产党的总部和毛泽东、杨开慧的故居。 、长沙中共党史陈列馆、毛泽东雕像广场、毛泽东诗词、对联、书法艺术碑廊等红色景点,我们开发了高质量的微党课和微故事,吸引了更多让更多的观众前来学习、追随闪亮的脚步。 (作者罗业勇为中共长沙历史博物馆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