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的丧葬习俗有哪些独特之处,逝者的骨灰又是如何安置的,从事这一行业的从业者又享有怎样的待遇呢?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记者对从业超过十年的台岛殡葬服务企业——华夏仁本集团——的范凌功先生进行了专访。
有台岛特色的殡葬礼仪
范凌功向记者透露,台湾的丧葬仪式融合了两岸各地的丧葬习俗,其中以福建的泉州、漳州两地传统为主,同时吸纳了大陆南北各地的某些礼仪,并与岛内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了一套独具有台湾特色的丧葬仪式。
在台岛地区,若逝者的遗体被安置于宅邸之中,通常会被放置于客厅中央,这一传统与大陆的悠久文化相契合。然而,用于安放遗体的“床”却独具台岛特色,即所谓的“水床”。这种床的四周,每一条床腿旁都放置着一碗清水。在往昔,台岛之地多湿气,瘟疫频发,蟑螂、蚂蚁等昆虫常沿着床腿攀爬至逝者之身。为此,放置清水是为了阻挡这些小虫向上攀爬。如今生活条件改善,但这一习俗依然传承至今。
范凌功解释称,遗体安置于水床上之后,我们需在床侧进行‘助念’,由于台岛民众普遍信仰宗教,佛教与道教重视‘助念’,而基督教则更注重‘助祷’,目的都是为了祈愿逝者旅途顺利。这仅仅是其中的一重因素,而另一重因素则显得颇为令人震惊——“在过去,医疗技术并不像现在这样先进,有时会出现假死的情况,个体在两三个小时之后可能会突然苏醒,所以必须留出一段‘助念’的时间以作确认”——范凌功向记者郑重承诺,确实有过这样的实例发生。
与大陆遗体多在家中安放的情形不同,台湾岛上众多人选择在医院离世。医院内设有“往生室”,其功能与大陆的灵堂相似。在台湾,往生室能够避免家属感受到冷清的氛围,通常采用柔和的照明,并辅以温馨的设计。逝者的灵位被安置在其中,家属得以在室内缅怀亲人。若往生室空间宽敞,甚至可以在此举办小型追悼会。
当然,有些人会决定将逝者的遗体安置在家中以供祭奠,范凌功如此表述。然而,为了方便亲友进行祭拜,家中必须有人时刻守护,而将遗体安置在医院太平间则无需担忧此类问题。
台湾的“头七”祭祀仪式与大陆相似,于第六日夜晚举行,至当日晚11时结束。当日晚间,还需确定逝者的讣告内容以及告别仪式的时间和地点。在台湾,人们常常查阅“通书”,即我们所称的《易经》,以挑选“吉日”。然而,由于殡仪馆礼堂在“吉日”往往座无虚席,逝者家属往往不得不选择其他殡仪馆来办理告别仪式。
在殡仪馆举行的告别仪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大殓”,在两岸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大陆,人们通常在瞻仰遗体后便宣告仪式结束,而台湾地区的情况则更为繁琐。根据逝者家属的宗教信仰,他们可能会邀请和尚、道士、神父或牧师,由他们引领在场的人们共同进行仪式。
若将此类事宜委托给殡葬服务机构处理,在台北地区,此类“一站式”服务费用高达22万新台币(约等于5万元人民币),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上档次。
仪式落幕之后,在大陆地区,以上海为例,人们通常会享用豆腐羹宴。“依照习俗,台湾岛上的居民也应当进餐,然而鉴于现今大家生活节奏较快,告别仪式结束后,大家各自返回工作岗位或学校继续日常活动,因此这顿饭也就省略了”,范凌功如此表示,即使在台湾岛中南部的一些农村地区,这一传统习俗依然得以保留。
“入土为安”很困难
告别仪式结束后,便需面对遗体处理的难题。在台湾地区,依照传统习俗,人们通常选择将逝者安葬于地下,即所谓的“土葬”。然而,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稀缺,墓地短缺的问题愈发严重。以台北为例,由于市区土地价值高昂,多数墓地都设立在台北城外的郊区,即现今的新北市。
实际上,在台岛,选择土葬的人并不多,范凌功这样告诉了我。若选择私人墓地,一坪之地大约需支付20万至50万新台币(相当于4.5万至11万人民币),而一般墓穴占地约6坪,换算下来大概需要300万新台币(约合68万人民币)。
自然,若选定了公立墓地,费用大约在10万台币上下(换算成人民币约为2.2万元)。这价格似乎颇为低廉。然而,逝者在此地仅有7年的使用权。按照规定,第七年逝者的家属必须进行“捡骨”仪式,即在那之后将埋葬的遗体“挖掘”出来,进行第二次火化,并将骨灰移至他处。
以台北动物园周边的富德公墓为参照,依照相关规定,自1995年以后安葬的逝者,当达到特定时间节点,相关部门便会通知逝者的家属进行“捡骨”事宜。他们会在墓碑旁放置标识牌、张贴公告,持续3至6个月。若在此期间无人认领,则会采取强制措施进行挖掘。
多数人无力承担私人墓地的高昂费用,而公共墓地又需经历长达七年的‘捡骨’程序,所以在台北,选择土葬的人已经变得极为罕见。大多数居民更倾向于将逝者火化,并将骨灰安置于灵骨塔中。台湾地区的前领导人马英九便将双亲的骨灰安置在了富德公墓的灵骨塔内。
所谓的“灵骨塔”呈塔形结构,其内部配置了多个格子柜,用以安放骨灰罐,这与大陆的“壁穴”颇为相似。在台湾,骨灰罐的尺寸标准为长宽高均为23.5厘米,而格子柜的尺寸则是长宽高各28厘米,恰好能够容纳。
若家族中设有祖塔,家人骨灰安置无需额外付费。若无,逝者家属可如同墓地一般,挑选公立或私立两种服务。在台北市,最昂贵的公立祖塔需5万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1.1万元),而价格较低者亦有所选。若选择私人管理的灵骨塔,其费用则可能更高,没有固定上限。
那些风水极佳的墓地,例如紧邻山海的“观景地”;亦或是空间宽敞,足以安放逝者遗物;还有那些设计考究的,价格通常不菲,听闻某些灵骨塔位甚至标价高达200万新台币(约等值45万人民币),而能负担得起这些“豪宅”的,自然是非富即贵之辈。
自然,伴随着环保观念的提升和社会的不断发展,现在许多台湾同胞也开始倾向于选择树葬、海葬、花葬等创新葬礼形式,这样做既节省了费用,又实现了环保与绿色的理念。
一个有福报的行业
与大陆相仿,殡仪馆被视为社会不可或缺的设施,然而无人愿意将其建在自家的门前。数年前,台岛曾探讨过建立一处专门的殡葬区域,该区域可提供一站式服务,然而,由于周边居民的一致抵制,该法案最终未能实现。
那么,从事殡葬行业的那些人呢?范凌功回忆说,他刚进入这个行业时,家人强烈反对,他们质问:“你为什么不能做其他工作?”起初,家人对此极为忌讳,甚至规定他每天回家后必须洗澡换衣,才能与家人共进晚餐,“以免沾染晦气”。
范凌功提到,以往新入职的年轻人工作仅一两天便以“家人反对”为由离职,第三天便不再露面,而如今这种现象已大大减少。尽管如此,一线员工在经过培训后,认为自己具备了充足的思想准备,然而在真正面对逝者,如为他们更衣等环节时,仍会感到畏惧。
从初入行的“新手”成长为独当一面的礼仪专家,至少需耗时两年。这是因为礼仪师在主持告别式时,往往需要面对各种突发状况,这要求他们具备快速应变的能力,而经验的积累也需要更长的时间。去年,范凌功负责了亲民党前秘书长秦金生的追悼仪式,该仪式吸引了2000多人参加。
在台湾地区,处理丧葬事宜的殡仪馆承接业务称作“接案子”。作为团队领导及现场指导者,礼仪师扮演着公司与逝者家属之间的联络角色。岛内的知名殡仪服务企业内部部门划分极为精细,包括企划部、摄影部、文宣部等多个业务单元,礼仪师需将家属的意愿与公司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以确保更优质地服务逝者。公司为逝者家属精心准备了一门“哀伤辅导”课程,旨在让家属在适当的时候释放情感,同时亦能有效避免因过度悲伤而导致的身体不适。
从业者的薪资,鉴于殡葬行业的特殊性质,普遍会比其他行业要高。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薪资主要来源于接案的提成,案子接得越多,收入自然也相应增加。以范凌功为例,在忙碌的时候,他一个月可以接下二十多个案子。
谈及这十余年的职业生涯,范凌功感触颇深,每当成功服务完一个案件,他便结识了一群新朋友,并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正如台岛俗语所言,同一种粮食可以滋养出形形色色的人,因此即便从事了十年、二十年的殡葬服务,也难以遇到完全相同的客户需求。
既要妥善照顾逝者的需求,亦需细致关照其家属的感受。在台岛,人们普遍认为殡葬行业是个充满吉祥的行业。范凌功如此严肃地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