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传统认知里,死亡始终占据着首要位置。古人对死的重视程度,从历代帝王的行为中便可窥见一斑,即便是普通民众,也从未对此有所轻慢。每位帝王在登基后,首要之举便是为自己建造陵墓。同样,普通百姓也会在生前为自己准备好寿衣和寿材。这种生死等同的观念,无论身份地位如何,无论贫富贵贱,都已深深植根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随着时代的演进与文明的提升,那些传统观念正逐渐变得不再鲜明。难道随着社会的进步,我们就真的不再需要这些传统了吗?答案似乎并非如此。我们看到,有些子女在处理亲人身后事时行为失当,而另一些则对相关习俗的细节刨根问底。这些问题无不反映出国人对于文化流失的无力感以及对传统习俗的深深敬畏。
安葬仪式依据时间节点,可以划分为热葬与冷葬两种形式。热葬即在遗体火化之后,随即进行安葬。进行热葬前,必须预先选好墓地,并在逝者离世后,挑选一个吉日,待火化完毕后,便按照所选吉日迅速将骨灰安放于地下,以求得安宁。相对的,冷葬则是指墓地尚未准备好,火化后的遗体暂时无法安葬,需暂时存放,待找到合适的墓地后再择吉日进行安葬。但需留意的是,冷葬的期限不宜过长,因为逝者应尽快入土为安,以使家属早日得到慰藉。
在安葬仪式开始之前,需精心挑选一个适宜的安葬吉日,而理想的安葬时段则是从上午11点至下午1点钟。在此期间,应尽量避免让逝者的骨灰盒暴露在阳光下。
安葬仪式中,墓穴底部需铺设黄表纸,其上需摆放七枚铜钱,依照北斗七星的形状排列;同时,还要放置镇墓兽,以及象征吉祥的五福或五谷(五谷需装于瓶中);此外,还应放入逝者生前所钟爱之物。
安葬完毕后由园区封墓师封墓。墓前摆放香烛祭品,并烧纸鸣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