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目前,上海每年死亡人数已突破12万大关,若每位去世者均选用约1平方米的墓穴进行安葬,那么现有的公墓将难以持续满足这一庞大的土地需求。
公墓土地还够用几年
未来10年不会有问题
按既有规划,上海已没有太多可供公墓消耗的土地了。
上海拥有44处经营性质的公墓、10处经营性质的骨灰安置场所以及15家殡仪服务机构。其中,这44处经营性公墓所占据的国有土地面积大约为7500亩。时至今日,上海剩余可供使用的墓地资源大约仅有2000亩左右。
上海是我国最早推行火葬并且火化率较高的城市之一。根据数据,在每年约12万的死亡人口中,大约有70%的人选择将骨灰安葬。依据我国的殡葬法规,每个墓穴的占地面积不得超过1.5平方米。近年来,上海绝大多数墓穴的面积都控制在1平方米左右,即0.0015亩。据此估算,上海每年的殡葬活动大约消耗土地在100亩到120亩之间。
上海市殡葬管理处的负责人高建华明确指出,这样的问题并非轻而易举就能得出结论,不能轻易断言再过十年或八年就不再有墓地可用。然而,目前上海的情况是,有八成的经营性公墓面临着土地存量不足的困境,其中一些公墓由于无法进一步拓展用地,已经陷入了所谓的“无地危机”。
这并非仅仅是上海所遭遇的困境。《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指出,在全国范围内,众多省份的墓地预计在10年内将面临枯竭的危机。
自然,要评估某地墓地的供应潜力,“并非仅仅是简单的数学运算。”高建华指出,“尽管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但上海在确保死者有安息之地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民众无需为此感到忧虑。”
上海是否新增了用于建设公墓的土地?高建华表示,目前上海的殡葬土地规划是在上世纪末确立的,并一直沿用至今。在未来十多年内,这一规划不会出现问题。这是因为,以节约土地、不占用土地以及生态环保为原则的新型殡葬方式,其推广效果逐年提升。此外,上海相关部门已经开始着手制定2030年的殡葬发展规划,新规划将确保民众在去世后能够得到妥善安葬。”
70年期满墓穴咋办
无主骨灰集中深埋
经营公墓,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滨海古园作为上海最大的、同时也是唯一一家由国有资本投资的公墓,占地面积达800亩。自成立以来,近30年的时间里,该公墓已使用掉560亩土地,其中包括超过11万个墓穴和5万个寿穴。据滨海古园总经理林毅介绍,鉴于资源消耗和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目前上海所有公墓均实行限量销售政策,而滨海古园每年仅提供大约2000至2500个墓穴。
依照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墓穴交易必须实行实名登记,严禁进行转手或交易,旨在杜绝市场炒作现象。在上海,虽然允许购买寿穴,但申请人必须满足一系列苛刻的条件,例如须年满80岁、持有医学诊断证明患有绝症、或夫妻一方已故等。高建华强调,“每年都会进行年度审查,绝对禁止违反殡葬法规私自出售墓穴。”
据相关资料显示,自始至终,上海的44家经营性公墓都实行了市场化管理模式。除此之外,上海市郊及乡镇地区还零星分布着一些公益性质的埋葬点和公墓,这些场所仅服务于当地居民,不对外进行销售。然而,市场化管理模式本身也面临着诸多待解的难题。古园目前土地资源尚不紧张,然而林毅所面临的困扰是,若墓穴销售收入中断,古园过去30年间所积累的维护费用,最多只能维持两年以上的公墓日常维护与管理。
林毅指出,古园的管理费是每十年征收一次,收费标准为每平方米每年45元。自古园成立以来,管理费用累计已达8000万元左右。然而,仅保安、保洁、保绿等方面的支出每年就超过1000万元。公墓的经济收入主要依赖墓穴销售,目前尚未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墓穴并非永久之选。根据上海现行的殡葬管理法规,墓穴的使用期限被限定在70年以内。“自1984年上海恢复设立公墓以来,就明确了这一年限规定。”高建华如此说道,“在担任政府管理者时,我们必须考虑到一个现实问题,即70年后,若亡者家属难以寻觅,那么这些无主墓穴该如何处理?显然,它们不可能长久地存留几百年。因此,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跟踪服务措施,并考虑将墓穴集中深埋。”
在上海,每年都会举行一至两次无人认领的骨灰安葬活动,并已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规章制度和操作流程。高建华表示,即便是集中深埋,也必须配备档案、编号和位置图,每年每月都要进行拍照记录。实际上,这背后有一系列的法律程序和步骤。若若干年后有人前来寻找,即便墓地已不存在,骨灰仍将保留。不少华侨即便相隔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也会回来寻根问祖。
墓地围城如何解决
大力推广生态安葬
位于郊区的44座经营性公墓在确保民众得以安葬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种新的忧虑。这些墓穴大多采用石质材料,若持续无限制地扩建,是否会导致形成墓地包围城市的现象?
因此,上海正积极推广新型的丧葬模式,倡导实行“不留骨灰”的第二次殡葬改革,同时激励市民采用节地安葬等手段。“如今,大家普遍具备了节约的观念。你不打算吃子孙的饭,公墓方面自然也不能将土地资源全部占用。”高建华感叹道。
3月29日,上海一年一度的“海葬公祭日”在滨海古园隆重举行。这一活动,自1991年首次举办海葬仪式以来,至今已连续第七年举行。根据统计数据,自那时起,上海共举办了237次骨灰撒海仪式,约2.8万位逝者的骨灰得以撒向大海。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的王万里指出,在过去的三十余年间,上海一直秉持着推广现代文明与绿色环保的殡葬理念。特别是近十年,上海在生态殡葬领域进行了深入探索,诸如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节地葬法相继涌现。在这些方法中,海葬因其生态性和节地性而显得尤为突出。通过海葬,逝者家属已经为子孙后代节省了超过125亩的宝贵土地资源。
林毅指出,截至目前,古园中采用的生态节地葬方式所占比例已逾10%,且这一比例正呈现出不断上升的态势。
尽管如此,目前在上海,采纳新型殡葬方式的市民比例还不足三成。“我们期望到2020年年底,这一比例能够提升至40%。”高建华如此表示。
上海实施了多样化的推广手段,其中包括将骨灰撒入大海,这一举措不仅不收取费用,还能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目前每位选择海葬的市民可享受2000元的补贴,其中1000元专门用于支付6位亲属出海的费用。据相关介绍,上海还计划在本年度内推出新的政策,对其他节约土地的葬式提供每具骨灰1000元的补贴。
林毅介绍说,现在,很多人意识到了安葬方式必须改革。
殡葬观念的演变可能需历经数代人的不懈追求。然而,当我们踏入滨海古园的海葬纪念苑,眼前便映入两行醒目的刻字——那是现代文学巨匠、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作协主席巴金及其夫人萧珊的骨灰,于2005年11月25日撒落在了上海吴淞口;同样,前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骨灰,则是在2001年6月2日被撒在了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