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晚清的实际掌权者,于1908年11月15日离世,享年73载。她的离世之地是仪銮殿,清政府为她举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并追赠她谥号: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西方各国驻华使节亦受邀出席了这场葬礼。荷兰摄影师亨利·博雷尔捕捉了慈禧太后葬礼的瞬间,这些照片至今仍备受人们珍视。
亨利·博雷尔在回忆录中提及,慈禧太后的葬礼是在北京东直门外一座不起眼的小土丘上进行的。当时,清政府外务部的官员们特意为在京的外国使节和普通民众搭建了一座有顶棚的观礼台,以便他们能够目睹这场庄重的仪式。博雷尔与众多外国人一同参加了这一仪式。值得一提的是,出席葬礼的外国使节与官员需购置门票,门票领取点位于西直门,若无门票,他人则不得入内观摩慈禧的葬礼。至于葬礼中随葬的宝物,慈禧太后的陵墓最终遭到了孙殿英的盗掘,然而关于被盗宝物的具体数量,各界说法各异。
李莲英,一位资深的大太监,亲自出席了慈禧太后的葬礼仪式。在他的侄子共同撰写的《爱月轩笔记》中,他详尽地记载了慈禧太后陪葬物品的类别、数量以及它们的价值。在李莲英与随从人员用斧头破开棺木之际,现场突然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士兵们手持电筒,光芒四射,令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到无比惊讶。棺木被打开后,慈禧太后的面容依然栩栩如生,手指上甚至还有未脱落的白毛。珍宝如山般堆砌,官员与士兵们行动之际,贵重饰品迅速被带走。其中,多数宝物被官员的高层所取,而若干小型珍品则被士兵们偷偷收入囊中。为了确保物品不致遗失,上级下令摘下慈禧的龙袍,对随身携带的珠宝进行了彻底的搜查。
慈禧太后的丧仪远超众多帝王的丧仪,其排场宏大、等级之高,甚至引起了外国人的热议。在我国历史长河中,慈禧的丧仪可谓绝无仅有,其豪华程度足以与帝王的丧仪相提并论。她的陵墓在清朝所有皇后中堪称最为豪华,即便是皇帝的陵墓,也未必能与之相匹敌。
慈禧太后的灵柩自仪銮殿移出之际,清廷精心安排了一场庄重的仪式。当日下午4时30分,掌仪司的太监们抬着慈禧太后的遗体,乘坐鹅黄吉祥轿缓缓而出;紧接着,在5时15分,灵柩抵达了皇极殿。翌日清晨8时5分,慈禧太后的遗体被妥善地封入棺木,众多珍宝亦随之一同安放其中。
然而,无人预料到,慈禧太后的陵墓在她逝世不过20载,竟遭盗贼的破坏。1928年7月,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幌子,动用炸药炸开了地宫。孙殿英不仅将棺木毁坏,还掠走了所有的陪葬宝物。遗体被遗弃,连其口中的夜明珠也被强行取出,尸体上的衣物几乎被剥去。
得知慈禧太后陵墓遭窃,溥仪愤慨不已。为了重塑尊严,他下令载泽、耆龄、宝熙等人赶赴东陵,重新安葬慈禧太后。宝熙的日记中记录了地宫被盗后的凄惨景象:太后的遗体暴露了40余日,身上长满了白毛,身形和面容变得极其恐怖。
慈禧太后的丧葬仪式中,除了其他随葬品,还融入了众多纸扎的陪葬品。这些纸扎的人、车、马等,尺寸几乎与实物相当,全由清政府聘请的北京城内技艺高超的纸扎师傅精心制作。这些纸扎冥器使得葬礼现场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同时也带上了几分神秘与诡异。
慈禧太后的陵墓位于菩陀峪,与慈安太后的陵墓仅一墙相隔。该陵墓的建筑规模宏大,主要建筑物有神道碑亭、石拱桥、东西朝房、隆恩门、石五供、宝城等,其布局与明清帝王的陵墓相媲美,是一座典型的皇后陵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