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的陵墓为何至今无人敢于挖掘?网络上流传的关于武则天陵墓中惊悚一幕,一旦进入便即刻丧命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因此她的陵墓乾陵至今仍然保持着完好的状态。据了解,曾有一支由7名陕西籍士兵组成的队伍试图挖掘武则天的陵墓,然而他们一进入墓穴便立刻开始吐血,最终不幸身亡。
武则天,这位一代女皇,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传奇般的印记。自14岁踏入皇宫,她历经18年荣升为皇后,后又历经35年执掌帝位。即便在她离世之后,她的陵墓历经1200年风雨依旧屹立不倒,彰显其坚固。由此可见,武则天不仅在世时征服了天下,更在身后征服了历史。
提及历史上哪位帝王的陵墓最为难以发掘,答案必然是武则天的“万年寿域”——乾陵。这座陵墓历经冷兵器时代的刀剑砍伐,又遭受热兵器时代的机枪、大炮轰击,却依旧完好无损。
历经1300余载,记录在案的盗墓者便有17位之多。然而,时至今日,汉武帝的茂陵几乎被洗劫一空,唐太宗的昭陵也所剩无几,康熙大帝的遗骸甚至难以凑齐,不禁让人疑惑,为何武则天的乾陵却能幸免于难?
在过去的1300多年里,光有名有姓的盗陵者就有17人之多
自然,盗墓者的目标是寻找贵重的物品,难道武则天的陵墓中真的缺乏有价值的陪葬品吗?然而,实际情况却是,经过专家们多年的深入探测与考察,发现墓中的前后通道两侧各分布着四间石室,这些石室中存放着唐朝盛世时期最珍贵的宝物。
因此,这批珍贵的财富让乾陵成为了众多盗墓者、地方官员、山贼、军阀以及农民起义军竞相光顾的目标,他们纷纷携带工具前来挖掘一番。实际上,自武则天安葬于乾陵的那一刻起,梁山便从未有过安宁。
从武则天躺进乾陵的—刻起,梁山就再也没消停过
唐末造反势力的首领黄巢首次踏足乾陵。这位声名狼藉的盐商,在率领数以十万计的军队攻入长安后,先是肆无忌惮地进行烧杀抢掠,尽情发泄了土匪般的欲望。然而,当他的胃口得到满足后,他突然感到无所事事。恰在此时,有人暗中向他透露了一个秘密:梁山西侧的黄土之下,藏有大量的碎石。
实际上,这一信息意在向黄巢透露,寻宝的通道可能隐藏在梁山之西。听闻此事后,黄巢喜出望外,遂迅速派遣约40万大军,向梁山西侧进发,着手挖掘工作。
这些人大多来自农村,对传统农具的操作技巧娴熟至极,没过多久便将梁山的一半土地夷为平地,令人惊讶的是,乾陵竟仿佛无门可入。随后,唐朝的军队集结起来,向长安发起了反击,黄巢不得不带着不甘和无奈,匆忙逃离战场。
实际上,那位自诩为书生的黄巢表现得极其愚蠢,他竟然连乾陵的朝向——坐北朝南——都不了解。唐朝的皇帝特意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碎石堆放在距离墓道口三百多米外的位置。简单来说,他不过是挖错了地方。
温韬,这位五代的耀州节度使,似乎是命中注定要给李唐王朝的皇帝陵墓带来麻烦。在他之前,已有17座唐皇陵被他挖掘,然而乾陵却成了他的终点。他的理想在这里搁浅,未能如愿以偿。
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
他与黄巢同出一辙,竟也召集数万兵马,在白日里公然挖掘乾陵。然而,他未曾料到,三次攀登都遭遇风雨的阻挠。每当挖墓人撤回,天空便立刻放晴。温韬对此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他放弃了继续挖掘的念头,乾陵也因此幸免于难,逃过了第二次劫难。
接下来的行动风险极高,因为这次调动的是一支现代化的整编师,而非以往的那几十万大军。而且,盗墓所用的工具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传统的农业工具锄头和铁锹,而是那些能够开山劈石,如同切菜一般轻松的机枪和大炮。
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
这件事的主谋就是民国时期的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带领手下,依照孙殿英炸毁慈禧太后和乾隆皇帝陵墓的手段,在梁山搭建炉灶做饭并扎营,以军事演习为掩护,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中三层竖立的石条,正当他们准备深入墓室时,突然一股浓烟腾空而起,旋转上升,竟演变成了一场龙卷风,一时间天色昏暗,尘土飞扬。当时,七名陕西籍士兵勇敢地冲在最前面,却没想到立刻吐血倒地,命丧黄泉,其余人等见状,哪里还敢继续前进,纷纷惊呼着逃了出来,就这样,历经艰辛的乾陵又一次逃过了这场生死劫难。也给后世留下一丝悬念。
乾陵周围充斥着诸多神秘现象,既有自然界难以解释的奥秘,也有人们口耳相传的鬼神传说。这些神秘事件无形中守护着武则天及其陵墓的安全,然而,对于其他人来说,他们就没有如此幸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