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日报》2025年5月24日第1版
5月21日,安庆世太史第迎来了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文化归乡”活动。赵朴初先生的亲属代表依照赵朴初先生及其夫人陈邦织女士的遗愿,向安庆捐赠了一批珍贵的文物。这批文物包括725件书法作品、数千册藏书以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实物。这些珍贵文物的捐赠,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故居的藏品,同时也生动地展现了这位先贤的智慧与品格,以及他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安庆,这座位于长江之滨的历史悠久的文教名城,因赤子情怀的归来而重焕光彩。
“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
1978年,太湖县的一份内部出版物《长河文艺》的编审团队,尝试向赵朴初先生寄去了一封信,目的是恳请他为该刊物题写墨宝。
彼时,赵朴初已是享誉海内外的作家、诗人和书法大师。
出人意料的是,仅仅十日之后,编审团队便收到了朴老亲笔题写的标识,以及一首寓意深刻的题词。
将深情寄托于薄纸之上,面对故乡放声歌唱!那一位漂泊异乡的人,其内心对家乡的思念与眷恋显露无疑。
自那时起,朴老持续为故乡的县志、校园、医疗机构等题写字句,无论请求何种内容,他都乐意相助。
1990年,赵朴初先生重返安庆,他参观了迎江寺,拜谒了先人的墓地,经过了天台里的故居以及倒扒狮老街,随后又来到了阔别64年的家乡太湖县,瞻仰了二祖堂,游览了花亭湖……
朴老曾言:“幼时离家,如今步入暮年,重返故里。太湖,那是我父母的故土,也是我的摇篮……”。在情感的激荡中,他的热泪难以抑制,创作出了《故乡行杂咏二十四首》。其中,“问还余几多光热,报我乡邦?”这句诗,倾诉了他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与深沉热爱。在赵朴初先生的故居陈列馆内,讲解员张甜每日都会向众多游客讲述这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询问剩余的光和热还有多少,能否带回故乡?在接下来的十年里,赵朴初通过实际行动给予了回答,直至他生命的终结。
在那之后的十年间,朴老每年都会将个人储蓄汇出,一部分用于支持家乡的扶贫工作,另一部分则用来奖励太湖地区的优秀学子。
此后十年,每当家乡有难,朴老总是想方设法解难救困;
在那之后的十年间,朴老不断为故里提供资金和引进资源,助力家乡建设医院、学校,以及修复码头。
朴老于2000年5月21日在北京离世,临终之际,他仍对故乡充满眷恋,渴望将余下的光和热奉献给这片土地,以报答家乡的养育之恩。
“月是故乡明,情是家乡重”
朴老对故乡的眷恋深厚,对家乡的敬爱之心亦不敢有丝毫懈怠。漫步在安庆的天台里世太史第,便能深切体会到这座城市正以它独有的方式,精心守护着这片土地。
自2001年起,安庆市便积极筹集资金,着手对世太史第进行修缮工作。至2003年11月,该工程顺利完工并对外开放。修缮后的世太史第,将北方古建筑的雄伟、豪放与徽州古建筑的精致、细腻完美结合,展现出鲜明的地域风格,同时蕴含着深厚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
2004年,安庆市世太史第(赵朴初故居)管理处正式成立;2009年,故居挂牌为陈列馆;随后,故居展陈和周边空间整治等项目相继启动并实施,整体风貌与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故居先后荣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AAA旅游景区、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安徽省统一战线教育基地、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并常年展出《赵朴初瞻仰厅》、《赵朴初生平展》、《安徽统一战线教育展——统一战线上的楷模赵朴初先生》、《赵朴初故居馆藏书画名家精品展》等固定展览。
2024年,安庆市委与市政府正式拉开了赵朴初故居周边空间整治与提升工程的序幕。他们采取倒排工期的方式,挂图作战,成功恢复了故居的东中西三轴七进格局,该格局布局规整,结构合理,修复工作力求保持原貌。此举使得故居重获新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今年,赵朴初的故居与上海博物馆携手合作,共同呈现了一场名为《风月同天——赵朴初书法艺术展》的展览。
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在介绍中指出,本次展览精选了源自上博珍藏的朴老遗物及遗稿中与“黄金纽带”相关的宝贵墨迹,这些作品承载着前辈对人民友好关系及世界和平的深切愿景。自开展以来,该展览每周都吸引了上万名游客前来参观。
在太湖县,这份守护依然坚定不移,2000年,朴老离世的那一年,当地在寺前镇设立了“赵朴初生平展室”,并建造了赵朴初文化公园。
2004年,在中央的批准下,并且陈邦织夫人也表示了支持,朴老的灵骨得以被迎回太湖安葬。同年,太湖县积极联络了省市相关部门,并动员了安徽省内的众多知名专家和学者,最终在2004年正式成立了安徽省赵朴初研究会;该研究会发行的会刊《赵朴初研究》,是国内唯一一本专注于研究朴老学术的期刊。
赵朴初文化公园的一期工程,包括朴老树葬地与赵朴初生平陈列馆,以及二期的赵朴初诗词碑林,均已完工并向公众开放。每年,这里接待了来自国内外超过十万的参观者。赵朴初生平陈列馆,也称作赵朴初纪念馆,已经成为省市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中国民主促进会会史教育基地。
承愿归来 报我乡邦
2025年5月的安庆城内,世太史第的青石板路上,脚步声此起彼伏,仿佛百年前的风声再次穿堂而过。
是故人,又回到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