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道经营被清理后,荷花市场边已经还路于民。
占道经营被清理后,荷花市场边已经还路于民。
电影《老炮儿》里有个场景:冯小刚扮演的六爷住在什刹海周边,他和老邻居二爷谈起酒吧区的喧哗,头发花白的二爷表示:“一帮晚上吵闹的家伙,天黑就吵。”
影视里的场景,在现实中的什刹水畔每日重现。酒馆里的重低音,使邻近住户的墙壁随之摇晃;歌者的尖音,令开着窗的居民难以安眠且频频反映。然而另一方面,部分住户已经适应了乃至欣赏起与酒馆相伴的生活。他们把居所出租给酒馆,租给餐馆作员工住处,或是在酒馆旁设摊,售卖些零碎物件。
这条娱乐场所集中的街道扰乱了什刹海本来的清静,使当地住户留恋从前,然而他们并不希望完全复原旧日时光。今年,北京市着手整顿什刹海那片聚集酒吧和餐馆的街区。那些搭建在楼上的违规建筑被清除,摆放在街边的桌椅也被移回室内。什刹海的商业区正在经历转型,不过它最终会变成何种模样,抑或说,它理应发展成为什么形态,这个问题依然悬而未决。根据权威人士看法,商业地带和居住区域相互交织或许会引发一连串麻烦。在暂时无法分离的情况下,怎样融洽共处是个必须深入探讨的议题。
近况
拆了二层 嘈杂依旧
银锭桥是什刹海酒吧圈子的核心地带,围绕它,鸦儿渡口、震颤、听荷雨等酒吧吸引最多客人。为了吸引顾客,前些年不少酒吧和餐馆在原有平房上添建了楼层。从这些楼层上可以望见银锭桥,也能望见什刹海,不过这种做法损害了原本的房屋构造。今年早些时候的违建清理行动里,部分酒吧和餐馆的楼层被拆除,只留下顶楼上的桌椅等物品。
二层的违规建筑虽然已经被清除,但是酒吧街的顾客数量并没有因此下降。天色向晚时,什刹海的访客持续增加,其中既有观光者也有饮酒者。酒吧的工作人员在入口处招徕顾客,他们手持扇子为客人驱赶暑气,并说:“欢迎光临,无需强制消费。”街边的小摊贩利用酒吧的闪烁灯光,推销着闪闪发光的头饰、彩色纹身贴纸以及带有发光设计的T恤。
门口的乐曲声响度,甚至超过店内,目的是吸引顾客光临。单是喝一杯的价钱就相当可观,因此众多旅行者驻足门外聆听。各处酒馆仿佛在竞相加大音量,即便相隔一条巷子,声音依然清晰可闻。
居民
“刮哪边的风 听哪边的音乐”
小金丝胡同紧挨着酒吧街,孙大爷在这条巷子里住了十多年,一直能听到酒吧传来的声响。胡同里风一吹,他家就变得特别吵闹。他家正好位于前海酒吧区与后海酒吧区之间,每逢北风呼啸,就能从银锭桥那边传来音乐声,若是南风,又能听到荷花市场那边的声响。孙大爷无奈地笑了笑,表示很多流行歌曲他都听得烦了。
孙大爷告诉媒体,银锭桥周边的酒馆原先都是民居,作为民居,它们的大门都不会正对街道,正对街道的门只能是院子的入口,如今这些酒馆的门都是店家自行开启的,这样便破坏了原有的布局。
当地的老住户们觉得这里并非买卖场所,而是他们熟悉的居所。住在鸦儿胡同西头的马大爷,自小就住在此地,亲眼目睹了银锭桥周边的风貌流转。他回忆道,早些年那儿的平房哪有如今的两层楼,全都是店家自行搭建的。马大爷表示,依他记忆所及,上世纪90年代起,什刹海区域陆续冒出些酒吧,但远不如今日这般热闹。21世纪之后,酒馆数目大增,家门口原本幽静的巷道变得嘈杂了。
离酒吧群聚之所尚远,马大爷犹能听闻晚间店内低音喇叭的轰鸣,“十余载光阴,偶有彻夜作响,我们已略感习以为常。”这般“常态”,马大爷与左邻右舍皆不乐意。不过马大爷坦言,夜夜均有巡夜之人,酒吧便会相应调低音量。
前海北边,靠近酒吧的居民们对它感情复杂。他们不喜欢酒吧传来的音乐,却也能利用这些音乐赚钱。顾大妈家紧挨着酒吧,她和儿子每到晚上就在门口摆出些头饰、荧光棒售卖。“现在家门口成了热门地,我也跟着沾点好处,感受下气氛。顾大妈已经离开工作岗位十多年了,从去年开始,她在自家门口摆摊售卖一些小纪念品,虽然收入微薄,却可以融入周围的喧嚣之中。顾大妈对此感到满足,毕竟,这样总比独自在家听着外面的嘈杂而心生闷气要强得多。
反思
乌龙的讲解 奇怪的小吃
除了设点售卖商品,部分住户于什刹海周边区域人力三轮车招揽乘客。这些人清楚自身运营车辆属于非正规服务,却认为此举有助于传承民俗风情,毕竟,比起那些在北京逗留未满两载,随意向顾客讲解历史文化的异乡青年,他们的做法要可靠得多。
采访期间,三辆三轮车按顺序经过某个位置,这三位骑行者,面对同一处地方,分别讲述了各自不同的过往传说。小金丝胡同附近存在一个院落,过去住过一位宁波商人,因此得名宁波府。然而,众多拉三轮车的劳动者,却称此处为宁国府,并声称是某部著名小说的取景地。居住在此地的年长者,听到这种说法,感到既好笑又无奈。
除了这些三轮车讲解员,什刹海附近最常见的便是各式各样的小吃摊,无论是冰棍、糯米糕还是柠檬汁,都可以冠上“老北京”这个名头,立刻摇身一变,变成了名符其实的“老北京”风味小吃。
小马住在地安门西大街,她在什刹海地区长大,亲眼目睹了家门口从宁静的住宅区转变为热门的旅游区。小马年纪不大,还是个年轻人,她既为住在什刹海附近而感到自豪,又因为日常生活的诸多不便而感到困扰。她家位于一个拥挤的合租房内,过去从来不用锁院门。这些年里,时常有访客伸头张望,于是只能在门上贴上“私人住处,禁止入内”的提示,有时在节庆期间还会直接锁上院门。
小马对什刹海怀有矛盾的心情。她不希望什刹海重新变得像十几年前那样冷落,无论她心情好坏,都乐意在水边漫步,光顾附近的小店。她当然也不愿意自己居住的地方变成喧闹的旅游景区,虽然她赞同拆除违章建筑,却也不希望这里因此变得人迹罕至。“什刹海最终应该呈现出何种面貌呢?”
专家
居民区与旅游区应该分开
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指出,生活区与商业区交织,是什刹海酒吧街面临的最为突出的难题。高巍表示,什刹海区域的定位颇为特殊,既是本地居民的家园,也是观光客的聚集地。居住区域追求宁静,游览景点需要喧嚣,这两方面难免产生冲突。
高巍指出,正是这种进退两难的状况,导致什刹海遭受损害,也影响了当地住户的日常生活,但这种状况早先就已存在,因为那时人口数量有限,这类问题并不突出。将来什刹海的经营区域或观光地带应当分区管理,两个范围之间需要有清晰的划分。高巍强调,在什刹海的居民生活片区,不允许设立娱乐场所。这样做才能确保居住区域的功能性,维护居住环境的安宁与安全。
前海、后海北沿这些地方,应当当作开放区域来管理,人们能够在此自由地玩耍和放松。而其他的居住地带就是胡同,必须确保那里的住户生活不受打扰。高巍强调,什刹海的主要风光集中在水面,邻近的胡同,跟北京其他区域的胡同没什么两样。一些名人故居也位于水畔,周边的胡同并没有多少吸引人的地方。
什刹海区域里,唯独烟袋斜街是商业性质街道,其余位置均属于居住地带。高巍觉得,现阶段必须明确旅游功能区域与居民生活区域的界限。
本报记者 李嘉瑞 实习记者 张群琛
文并摄 J240 J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