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五常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是时候开启始皇帝的陵墓了》的博客文章,这引起了网络和传统媒体上的巨大争议,支持者和反对者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支持者认为应该亲眼见识这位历史传奇人物的宏伟陵寝,满足人们长久以来的好奇心,而且一旦发掘,还能创造显著的经济价值,这也是张五常先生文章的核心观点;反对者则担忧当前的技术无法有效保护出土文物,例如陶瓷器物可能因氧化而褪色(兵马俑就是典型例子),还有纺织品难以保存等问题。支持者和反对者的看法都值得考虑,每件事都有其优点和缺点,必须慎重评估之后才能做出选择。但我想换个思路来研究,就是说秦始皇陵其实早被掘开过,当然不是正式考古,而是它刚建成那会儿,接着的一千多年里,多次遭大规模武装盗墓,地宫甚至被烧毁,这么一来,支持或反对发掘秦始皇陵的理由根本站不住脚,他们之间的争执也就完全基于空想之上。
最早关于秦始皇陵地宫内部情景的文献记载见于司马迁的《史记》:动用全国劳力七十万人,挖掘穿越三层地下水脉,用铜液浇铸外椁,宫室、百官俑、奇珍异宝、满室陈设。命令工匠制作机关弩箭,若有靠近者便自动发射。用水银模拟百川江河大海的景象,机关驱动其循环流动,顶部绘制星象图,底部刻画地理图。用人鱼油制成的蜡烛,可长时间燃烧不熄。最早关于地宫被盗的记录见于《史记》,刘邦在战场上公开指责项羽的罪行时,提及了“盗掘始皇帝陵墓,侵吞其陪葬品”这一条,西汉末年刘向向皇帝上书时描述:“项羽火烧宫殿建筑,先前已有很多人挖开陵墓,后来有个牧童丢失了羊,羊闯入墓穴,牧人举火寻找,不慎引燃了藏有尸棺的地方”,由此可见地宫不仅被盗墓贼掘开,还遭遇了火灾。
有人觉得秦始皇陵墓未遭劫掠也有其依据,首先涉及刘邦诬陷对手的流言,其次包含刘向言过其实的描述。然而,倘若秦始皇帝陵确未被项羽盗取,刘邦便不可能当着当事人及众多将士的面散布这种谣言,因为这样做无异于自寻羞辱;同样道理,刘向也绝不敢在皇帝面前编造谎言,这些情况都表明秦始皇帝陵被项羽洗劫一事在当时已是公开的秘密。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里说明得很清楚:项羽攻入关中后动用三十万大军,三十天运送物资还运不完。关东地区的盗贼拆毁外棺盗取铜料,牧羊人寻找羊群时引燃了火,大火蔓延了九十天都没能扑灭。虽然描述可能带有渲染,但事件经过非常明白,而且与《史记》里关于秦始皇用铜做外棺的记载完全一致。
从情理角度分析,项羽与秦始皇存在世代恩怨,他的祖父项燕和叔父项梁都丧命于秦军,他攻入关中后处死了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大火焚烧咸阳宫室以示惩罚,掘开仇敌的坟墓算是报复的极致手段,他绝无可能放过秦始皇陵,根据现有考古发现,秦始皇陵的地面建筑系项羽纵火所致,兵马俑坑也遭到有计划性的破坏,地下宫殿恐怕同样未能幸免。根据最新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墓穴地下三十米,其先祖秦公一号墓穴地下二十四米,两者构造相近,都深藏于地下,前者遭零星盗墓者光顾而空空如也,显然有计划、大规模地挖掘秦始皇陵地宫在技术层面难度不大。有个事例,西汉末期,赤眉军攻陷长安,除了汉文帝霸陵,其余西汉的二十座皇帝与皇后陵墓(规模参照秦陵)被迅速盗掘殆尽,项羽那时人力物力都足够,要挖掘秦始皇陵本该毫不费力。
秦始皇陵无疑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文物资源,后世的石勒与黄巢曾先后多次前往,策划并实施了规模宏大的盗墓行动。关中地区历来是盗墓活动猖獗的区域,当地72座帝王陵墓几乎无一幸免,遭到彻底的破坏,按照常理分析,零散的盗墓贼也绝不可能对这座声名显赫的帝王陵墓放过。白居易在《草茫茫——惩厚葬者》这首诗中描述道:广阔无垠的原野上,秦皇墓穴位于骊山脚下,……一旦盗墓贼破开坟墓,龙棺神堂便在三个月内被熊熊烈火吞噬。袁牧的批评更加尖锐:活着时像张良用锥子对付荆轲的刀,死了后似黄巢挖坟烧项羽,竟然一个还留在临潼郊外,赫然一堆黄土堆得高高的。
古代普遍认为秦始皇陵已被盗掘,但近年有新看法,认为陵墓未遭劫掠,因为一项考古新发现成为有力支撑,证明陵墓确实含有大量水银,这一发现让《史记》关于秦陵地宫藏有巨量水银的记载显得更加可信,该考古测量结果显示陵区存在一个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强水银辐射区域,其强度是陵外其他地点水银含量的八倍。根据这个推测,地宫或许未曾遭劫,否则里面的水银早就消散了。盗取地宫并非像考古勘探那样将封土彻底清除,而是仅凿开一条通道,土层随之崩塌,从而自行封闭。地宫内积聚的巨量水银,断然无法彻底蒸发,所以这一考古发现,并不能作为地宫未遭盗掘的凭证。
事实上有一份宋代文献能够清楚表明始皇帝的地下陵寝曾被非法挖掘,只是在那之前极少有人留意到或加以研究。公元九七零年,宋开宝年间,宋太祖颁布命令,要求相关部门准备法服和常服各一套,备办棺椁实施重新安葬,对于那些被盗掘的周文王、成王、康王、秦始皇、汉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元帝、成帝、哀帝、魏孝文帝、西魏文帝、后周太祖、唐高祖、太宗、中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文宗、武宗、宣宗、懿宗、僖宗、昭宗这二十七座陵墓,地方长官需前往祭拜。《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十一中记载的内容十分清晰,说明秦始皇的陵墓曾被非法挖掘过,随后朝廷便指示地方官员筹备棺木寿衣,以便将遗体重新下葬。
秦始皇陵墓穴屡遭盗扰,张五常所谓其价值连城之论,恐难如愿以偿;或许其中并无稀世珍宝,致使主张发掘者为其守护而犯难。
对于现有的帝王陵寝,究竟应当采取何种措施?是维持原貌,还是进行考古发掘并加以利用?我认为,应该以完善的文物保护为基础,对帝王陵墓进行发掘、开发并加以利用,毕竟它们是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倘若不去发掘,仅仅是一堆黄土,对旅游资源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埃及在此领域堪称典范,既彰显了文明,又吸引了众多游客,赚取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同步进行,彼此促进,效果显著。中国为何不能借鉴这种开发模式呢?此外,那些尚未遭劫的皇家陵寝之中,常常存放着极为丰富的宝贝,倘若未能及时开启,它们终将慢慢消损,毕竟地底渗水的情况十分普遍,任由它们深埋土中又怎能称作守护?至于在我看来已被彻底掏空的始皇帝陵,依然具备不小的研究价值,不妨进行探索。当然,如果坚持维持当前状态,守护那份未知,确实能带来特殊的心理意义,毕竟这样可以防止探索之后,今人承受巨大的精神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