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陈忠实先生诞辰八十周年这个特殊时刻,我们再次踏上了那片充满文学韵味的白鹿原土地,这里见证了陈忠实笔下关中平原乡土社会的沧桑变迁,这里因一部《白鹿原》而声名远扬,如今“白鹿原上有白鹿,世间已无陈忠实”的感慨在心头萦绕,让人不禁沉醉于那段文学上的旅程 。
011.重返白鹿原
白鹿原的地理与历史
我们从西安城区向东出发,会遇见从秦岭深处北流而来的浐河,沿着浐河踪迹继续前行,会看到从东边汇聚而来的灞河,在陈忠实先生经典之作《白鹿原》中灞河被赋予“滋水”之名,浐河被称为“润河”,这两条河流从东北西三面环绕白鹿原,这片广袤土地因而充满生机与活力,白鹿原地势高耸,西望长安,尽显雄伟壮丽,从地质学角度这片土地是因亿万年沉积风成黄土形成的台原。
清代有学者,是陕西巡抚毕沅,其在名为《关中胜迹图志》里,引用了《三秦记》中的记载,用来考证白鹿原命名是何缘由。有传说称,周平王东迁的时候,曾存在白鹿在这片原野自由漫游,所以这片原野得名为白鹿原。可是自周代往后的时间里,白鹿原上是否又出现过白鹿,却没办法进行考证。至少在《白鹿原》所描绘事迹时间段内,是从清末一直到现在的历史长河当中,我们并没有发现有关于白鹿再次出现的相关记载。
陈忠实旧居与创作空间
一九九二年夏天,陈忠实完成了《白鹿原》此项创作,在感慨诸多之时,他填写了题为《小重山·创作感怀》的一首词作 ,其中有着这样的文字表述 :“春来寒去复重重 ,掼下秃笔时 ,桃正红 ,独自掩卷默无声 ,却想哭 ,鼻涩泪不涌 。” 这传达出了他置身在于整个创作进程期间的那种艰辛以及感慨 ,然而 ,当他“注目南原觅白鹿”之际 ,却仅仅只是听到了“似闻呦呦鸣” ,可是终究并未真正亲眼见到那传说当中的白鹿 。
2022年7月,黄昏时分,我驾车去往白鹿原,在其北坡的西蒋村,找到陈忠实旧居所在。此地被陈忠实称作“祖居老屋”,现名为“陈忠实旧居”,静静隐匿于绿树间。我站在门外,心中涌起莫名情感,大门虽紧锁,故居仍保持当年模样如诉说往昔故事 。
我晓得,在这片安宁寂静的土地当中,还 着一项隐秘之事,那便是——陈忠实的墓室。它寂静地安放在白鹿原的北面山坡之上,是一块体积微小的墓室,质朴且肃穆庄严。墓室的前面存在着一棵松树以及块状的黑色碑文,其上镌刻有神差鬼刻着“陈忠实之墓”这几个字样,致使人们不由自主地生出对生命那变幻无常以及宝贵珍贵之情态。
在公元一九八六年的春天,陈忠实回到西蒋村的老宅,开启《白鹿原》创作之行,他招呼乡亲们来帮忙,于祖居老屋地面亲手打造一座新型小院,此院背倚白鹿原北坡,面朝北方的灞河,庭院大门前有个小院子,里面种着各类花草树木,看上去宁静又雅致,后房有三间之处,小院后方是陡峭的北坡,坡底挖有一座小窑洞,在炎炎夏日此间能用来乘凉 。
他创作《白鹿原》的摇篮是书房,书房见证了他数十年来的文学积累,也见证了他的心路历程。书房内有三个两开门书柜,书柜里密密麻麻摆放着陈忠实购藏的书籍,这些书籍虽没有精细分类,却透露出他对外国文学有着深厚兴趣。
值得一提的是,陈忠实在新房建设时,还曾在前房屋后廊沿两边的石子墙上作画,用深色石子作画,一边描绘山峦十分重叠,一边勾勒水和海燕,这是他生平唯一的一次作画尝试并且虽然简朴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艺术的韵味。
陈忠实用心塑造的文学世界
在《白鹿原》里,塑造出了一个乡土社会,这个乡土社会是真实且丰富的。那些角色是生动的,描绘是细腻的,它们展现出了一幅社会图景,这社会图景是处于传统儒家思想之下的。陈忠实有着深厚的生活经验,抱有对乡土深厚的感情,他真实反映出了貌农村社会,表达出了农民群体的心声。
陈忠实的作品,和鲁迅、茅盾、沈从文等文学巨匠不一样,他们风格各不一样,可都曾深入去描绘过乡土,茅盾以农村为主题的作品不多,但其“农村三部曲”等作品,仍能够被视作广义上的乡土小说,鲁迅和沈从文更是把乡土小说当作文学创作的重要部分,所以,这三位大师无疑是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领军人物以及先驱 。
乡土文学的深远影响
对鲁迅、茅盾以及沈从文而言,陈忠实的故乡情节所产生影响极深,其作品亦是如此。他参观他们的故居,他参观他们的墓地,以此向来表达内心深处对这些文学巨匠的敬意。他从这些经典作家那里取得了文学营养,作品里对乡土有着深刻描绘,这些作家让他寻找到了文学根源,寻找到了文学之根 。
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
不同地方的水土养育着当地的人,并且也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地域文化,“白鹿原”所在的关中平原,它的历史底蕴十分深厚,这里曾经是周秦汉唐等众多王朝的京畿之地,此地之中,封建王朝的宫墙不但围起了皇室的尊严以及权威,而且在墙外塑造出一种颇为独特的文化氛围,随着作品《白鹿原》取得成功,白鹿原的文化旅游开发开展得热火朝天。
纪念和传承陈忠实文学成就,有白鹿原影视城的建造,有白鹿仓景区的打造,还有陈忠实文学馆的设立,游客于这些景点能感受浓厚文化氛围,仿若置身《白鹿原》故事世界,这些文化设施既为游客提供丰富体验,又为当地文化传承做积极贡献 。
黄昏时分,我独自走在陈忠实故居门前,不禁回忆起陈忠实先生说的:“乌镇的茅盾和茅盾的乌镇”,“灞桥的陈忠实和陈忠实的灞桥”这些深情话语。相信时间推移后,会有更多作家、学者及热爱文化的游客,来到西安,来到灞桥,来到西蒋村,探访陈忠实先生故居。而白鹿原,也会因这些文化汇聚更熠熠生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