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川志》原文及对比译文
日常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文言文了吧?其实文言文是相对于新文化运动以后的白话文而言的,古代是没有文言文的。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走进四川》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入川记》翻译
【原文】(七月)十四日,傍晚,晴。开南窗望溪水山色。溪水鱼多,时而跃出水面,斜阳映照如银刀。捕鱼的人多,所以价格很便宜,佣人天天都吃得饱饱的。当地人说,这溪水肥美,适合钓鱼。我喝了,水味甜甜的。你真相信,因为水肥美,所以鱼多吗?溪水东南有几座山峰,像墨绿色的群山。
【翻译】七月十四日,傍晚,天朗气清。我打开小木屋朝南的窗户,望着河山。古树溪里鱼很多,时不时会破水而出,跳出来。夕阳照在溪上,像一把银刀。随处可见拿着鱼竿和鱼网捕鱼的人。正因为如此,鱼价很低,仆人和衙役每天都能吃得饱饱的。当地人说,这条小溪的水很丰富,适合鱼类的生长。我唱到这条小溪的时候,觉得水的味道真甜。难道是因为水丰富吗?小溪东南方向的许多山峰,看上去像被染上了蓝黑色的颜料。原来是青山。
【原文】(八月)十四日,天亮,下雨。路过一座小石山,山体一半从山顶截断,与余姚河岸边的蜀山很像。投进河中,遇一筏,宽十余丈,长五十余丈。
[翻译] 八月十四日,天刚亮,天上还下着雨,我们经过一座小石山,山势笔直,仿佛从山上被劈成了两半,和余姚江边的蜀山很像。我们行船在江上,遇见一艘宽十余丈,长五十余丈的木筏。
【原文】上面住着三四十户人家,妻儿鸡犬、杵臼,各种设施一应俱全。中间有小路小道供人来往,还有神社,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船夫说这只是小的,大的在筏子上铺土做菜园子或酒肆,但已经放不进江里,只能在大江上航行。那一天,我们逆风划船,从黎明到日落,只走了十五六里路,就停泊在了齐州边境旁的六关集。 孩子们上岸回来,说:“我们找到一条小路,山后有池塘和湖,盛产荷花和菱角。湖边木莲繁多,几户人家在夕阳下有茅草屋和芦苇篱笆,似乎与世隔绝,却不见人声。有大梨,想买,却拿不到。湖中有小船采菱角,叫也不回应。想多寻觅,却见路边设下陷阱,又疑有虎狼,不敢去。”相传,刘关集是汉昭烈帝入吴时停泊于此的。傍晚,观巨龟在水中浮沉。
【译文】筏子上住着三四十户人家,有妻儿,有鸡狗,还有舂米用的臼杵。中间有通道,还有神龛,我以前从来没见过。船夫说,这还小的,大的可以盖上土做菜地,或者开旅馆。如果太大了,就进不了小海湾,只能在江里航行。那天是逆风,纤夫们使劲拉船,从黎明到日落,也只走了十五六里路。船停泊在六关集,那是古代齐州的边境。 子侄上岸回来,说:“我发现一条小路,通向后山,那里有一个面积不大的小湖,湖边种着许多莲子和菱角,湖边睡莲盛开,几户人家在夕阳下,芦苇篱笆、茅草屋,显得一片雅致,静得没有一点声响。湖里有大梨,想买,可是买不到。湖里有轻舟在采菱角,叫也无人回应,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恰巧看到路边有捕捉野兽的工具,疑似有虎狼出没,就不敢上前。”刘官藩,相传当年蜀汉昭烈帝刘备伐吴时,曾在此上岸。夜里,见一只大龟浮在水面上。
【原文】(八月)二十一日。路过双流甲,回首望江,远山深邃秀美。自离黄,即行甲,仍是辽阔远方,地势渐高,多豆粟荞麦之类。傍晚泊阳逻,堤高,居民稠密。鱼贱如泥土,一百文钱能喂二十口;且都是巨鱼,想找小鱼喂猫,却找不到。
【翻译】八月二十一日(船从黄州上游的七集港出发)经过双流架,回首望江,远山深邃幽秀。从黄州出发,虽然在双流架行走,但地势开阔,地势渐渐高大,人们多种植豆、粟、荞麦等粮食作物。夜里,我们在杨落泊停泊。这里堤岸宽阔,柳树高大茂密,居民稠密。鱼便宜如泥土,一百文钱(买鱼)可以喂二十个人,都是大鱼。想找点小鱼喂猫,却没找到。
【原文】九月初九,一早到后土庙去,路边的茅草有一尺多厚,整齐划一,没有一枝不整齐。我扬起船帆,沿江行了三十里,停泊在江边的大山塔子矶。这是我离开鄂州以来第一次看到这座山。我买了一只羊,准备了酒。乡里人宰了一只羊过重阳节,船儿们买来,不一会儿就没了。我在江边一家人家找菊花,弄了几枝,香香的,可爱极了,我喝了一大醉。夜里下着雨,天很冷,我盖了被子。
[译文] 九月初九,(船到了荆州石首县)早晨,我们到庙里祭拜土地神。路边的茅草有一尺多厚,没有一丝乱草。我们扬起船帆,在江中航行了三十里,停泊在江边的大山塔子畈。我们离开鄂州以后,只见过山。我们买了羊和酒,把船停在村边的水边。因为是重阳节,我们杀了一只羊,分给几只船吃。不一会儿,饭菜就吃完了。我们在江边一户人家买了几朵菊花,又香又可爱,就喝了起来。夜里下雨,很冷,我们开始盖被子。
【原文】(十月)二十一日。从船上望石门关,仅容一人通过,是天下最险恶之地。傍晚,我们停泊在巴东县城,山川壮丽,比秭归好多了。但镇上荒凉至极,全镇只有百余户,自衙门以下,全是茅草房,无一瓦片。秭归卫右氐公郎兼主簿王康年,卫右氐公郎兼主簿杜德先到,都是蜀人。我们参观了寇来公的宗祠,登上秋风亭,俯瞰山川。天阴,略有积雪,天气寒冷。再看亭名,让人心生凄凉,开始感叹自己在世间飘摇。 随后登上双柏堂、白云亭。堂下原有赖公亲手栽种的柏树,如今已枯死。然而南山秀丽可爱。白云亭幽静绝世,群山环抱,古树层层叠叠,常有二三百年树龄。栏杆外,两道瀑布飞泻而下,汇入岩涧,珠玉飞溅,令人寒彻骨。下边是慈溪,奔流迎长江。我从吴到楚,行程五千余里,途经十五州。没有一亭子比白云亭更美,只是在县衙后面,听政审事而已。巴东无事可做,知县在亭中睡觉吃饭,其乐无穷。然而知县常常两三年不在,无人愿意补位,这是为什么呢?
【译文】(十月)二十一日,(船过贵州)从船上望去石门关,仅容一人通过,真是天下最险恶之地。夜晚,船停泊在巴东县城,江山十分雄伟,远胜于秭归。街道十分萧瑟冷清,县城只有百余户人家,县令的衙门在茅草房下面,没有一块瓦片。代理县尉是秭归县尉游地公郎王康年,尉兼主簿是游地公郎杜德先来,都是四川人。参观了寇来公的辞堂,登上秋风亭,下面紧邻长江。天阴沉沉的,下着小雪,天气寒冷。 看亭名,就让人心神失措,随即有种世外桃源般的感觉。于是便登上了双柏堂和白云亭。亭下原有寇来公亲手栽种的柏树一株,如今已枯死。然而南山峰峦叠嶂,秀丽可爱。白云亭是人间最神秘、最奇妙的地方,四周群山环抱,层层显现,古树茂密繁茂,常有二三百年成材。亭栏外有两处瀑布,直泻山涧,如珍珠跳跃,如玉屑飞溅,凉气透骨。下面是奔腾而来的慈溪河,与长江汇合。我从江浙进入湖北,行进五千余里,经过十五州。 最美的风景,也不过是白云亭,只在县尉的办公室后面。巴东的县令无事可做,县令可以在亭子里睡觉吃饭,其乐无穷。然而县令这个职位一空缺就是两三年,没人愿意去填补,这是为什么呢?
附加信息:
文学特色
《入川记》见解精辟,抒发深沉深邃的情感。在游池州时,他引述历史:北宋灭南唐,是因为“先取池州,而后得芜湖、当涂,屯兵采石,架浮桥。故池州今为要地,必须备矣。”游常州时,他感受到沧桑之感:“又见梁文帝墓,文帝即武帝之父。亦有两方辟邪符尚存,一符被藤蔓缠住,似系缚。惟墓已不复辨矣!” 在巡视鄂州时,碑文引发他对韩熙载的批评:“熙载大臣不畏覆灭……荒唐可笑,实为后人所笑。然而熙载死后,李公尚有遗憾,不能为其相。君臣之乱如此之大,纵欲长存,岂可乎?”陆游也是一位史学家,这篇游记在叙事中经常穿插历史评论、政论、兵法,以古讽今,以史导今,足见其史家本性;此处的良苦用心,是警示朝廷不要成为第二个南唐。写完小孤山的自然美景,笔锋一转:“唯祠堂破败至极,若加以亭台楼阁,与山水相映,必定比金山高大。” 早在12世纪,陆游就提出在旅游与审美实践中,要将优美的自然风光与优美的人文景观相搭配,这种将山水与文化相结合的旅游美学理念无疑是旅游美学与景观学的精髓。
评价
1. 行文流畅,文笔有趣
《入川志》行文往往随心所欲,行云流水,文笔妙趣横生,尤其是对景色、印象的描写,简练优美,富有诗意,因此被誉为游记精品,深受读者喜爱。
2. 文字简洁,文笔清晰优雅
《入川》文字简练,文笔清丽,描写生动,手法精湛,文笔饱含感情,文学性、审美性、形象性和情感性都很强。这次我们坐船游长江,所以自然风光多是长江的壮丽景色:在镇江,“东望景山,环环相扣,犹如壁垒,官宦庙宇亭台如画,西眺长江,大气磅礴无比。”“二十八日,早起看日出,江中天水一色红,真是壮观无比。……中午过瓜洲,江面平如镜,从船上望去,只见金山,楼阁迭起,格外壮丽。”
3. 宏伟与美丽融为一体
壮丽的景色是他笔下的主体,而秀美、神秘、清雅、深邃的景色也纳入笔下。他在写小孤山时,一是抓住了它的美学特征——险峻的雄伟之美和秀美的秀丽之美的结合。二是运用了借云托月的写法。三是运用了多维视角(远近)来描绘。在写相似的山水时,他有时也用对比法:“初见庐山、大孤山,大孤山与西凉相仿,虽不能与小孤山的秀美相比,但小孤山旁沙洲芦苇多,大孤山四周江水浩浩,形似浮于水面,亦为奇观。”“浮”字既写实,又自然生动;他的江西派诗文的提炼用词功力,在他的散文中也可见一斑。
4.《功夫》的深度在于故事
作者不仅以写实的手法描写了神女峰,还加入了故事和想象的文字,使人产生联想。 于是,静默的画面中便充斥着美妙的弦乐,犹如天籁,给读者以审美的享受:“群峰高耸入云,山麓直入江中,有人说太华、恒麓等峰不如此秀美,但十二峰不能尽览,只能看到八九峰,唯以神女峰最为秀美险峻,适宜仙人居处。”朱士云说:每逢八月十五夜,月明之时,峰间弦音来来往往,山猴齐鸣,至天明渐止。”描写的动物各有特色,如万江中的巨鱼:“巨鱼数十条,色淡,大如黄牛犊,在水中时隐时现;每现时,水面激荡,沸腾成白浪,甚为壮观。” 写人,或笔记、小说,如:宋代道姑妙静莲师:“她建舍于葛仙峰下,一生不烹煮食物,只饮美酒,食生果,告诉人们福祸生死,都不是一线之隔。每逢风清日暖,便闭门独守,或在外偷听,只听得见两个婴儿的声音,或唱或笑,常至半夜三更停歇,无人能解。”又如崖上怪事:“正午时分,路过三山岩,岩上新建龙庙,一道士半醉立于峭壁之上,俯视船只,景象令人心寒,亦是奇人。”或人物小品:“渠水泛滥,高出村边地面数尺。 两岸水流湍急,妇女儿童辛苦劳作,或用牛拉水,妇女踩踏“妇女背着木壶汲水……峡中人多以背物,妇女多,不单挑水,有卖酒的妇女,亦有卖酒的,犹如挑水,呼唤时,跪下奉上。”东边运河上拉水车、纺麻的妇女,西边三峡上牛马挑水、挑酒的妇女,只有陆先生游记能如此简练深刻地描写,如此简练的描写,历经八百年,仍历历在目,今天读来,怎能不感叹既有新的美丽,又有悲凉!
关于作者
陆游(1125—1210),字无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少年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的影响,高宗年间考入礼部,被秦桧罢官,孝宗年间进士。中年时入蜀从军,升任宝章阁侍郎。晚年退隐故里。他所作诗作存世九千余首,内容极其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集》、《南唐史》、《老学庵笔记》等。
【《入川记》原文及译文】相关文章:
入川记原文及译文摘录07-25
《送友人去四川》原文及译文赏析06-16
送二哥去四川:原文翻译及欣赏 04-15
送二哥去四川:原文翻译及欣赏01-16
《病梅屋》原文及对比翻译06-15
《夜游承天寺》原文对比及翻译07-20
秦朝:比较翻译 12-09
老师原文翻译07-25
离骚原文翻译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