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为官忠烈不屈,被皇帝赐予“忠勤廉洁”匾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联合士绅和民众收复广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斗争
他为官忠烈不屈,被皇帝赐以“忠勤廉洁”匾额;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团结士绅民众,决心收复广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侵略斗争
泉州网(记者吴娜云)今年是清代泉州名臣黄宗汉逝世155周年。同治三年(1864年)正月,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老官在上海病逝,终年62岁。家属将其灵柩护送回故里,葬于当时泉州图们城外赤山乡。作为清朝最后一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五口通商大臣,黄宗汉的死是带着遗憾的。他所渴望的“夷狄救国”之路,在昏暗的晚清,最终成了海市蜃楼、泡沫。但作为一个有良心、正直的中国人、一个一方的统治者,黄宗汉在外族侵略者面前表现出的坚韧和勇气,在晚清官员中实属罕见。
黄宗汉故居外竖“大司马”碑(吴娜云 摄)
黄宗翰,又名继云、坡友、寿臣,晚年号望云老人。嘉庆八年(1803年),黄宗翰出生于泉州一个书香门第,其父黄念祖是泉州著名的教书先生。道光十五年(1835年),黄宗翰考中进士,步入仕途,一路升迁。咸丰二年(1852年),黄宗翰已任浙江巡抚。由于他在任期间“处治诸路闭塞,从容不迫,督办漕运海运,十分认真”,文宗(即咸丰皇帝)便在红诏中嘉奖他,诏中说“吾与君心意相通,如日随君”。 咸丰四年(1854年),文宗专门下诏表扬黄宗翰,赐匾“忠信勤政廉明”,鼓励他“谨守初心,名震一代”。后来,黄宗翰升任四川总督,任内平反冤假错案,筹集军费,镇压苗民叛乱,铲除匪患,一心一意为清朝效命。然而清末国内外形势动荡,黄宗翰没有想到,自己很快就被卷入了更为复杂的政治漩涡。
1840年,英国悍然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用武力敲开中国的大门。这场战争也是当时西方列强对中国实施“炮舰政策”的典型例子。此后,侵略者更加贪婪凶猛,犹如嗜血的鲨鱼,清朝统治者的软弱无能,使中国在英法等国眼中成了“鲜血淋漓的鲜肉”。
咸丰六年(1856年),英国殖民者利用“阿罗事变”制造战争,占领了广东虎门口炮台。咸丰七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城,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广东巡抚白圭被扣为人质,这就是震惊中外的“广州之战”。此战也正式拉开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序幕。据史料记载,英法联军占领广州后,“拆毁房屋,掳掠儿童,残暴无情,无所不用其极”(《清咸丰年间洋务准备始末》)。
南方危难之际,黄宗汉奉命赴广东,任钦差大臣兼两广总督、五口通商大臣。与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一样,黄宗汉也主张抗击外敌。他南下赴任时,沿途招募义勇军,甚至在路过家乡泉州时就招募了一批神枪手——“路过泉州家乡时,邀亲友招募神枪手,选拔最优秀、最强的,训练步兵,以一人率领五十人,预备一二千人……”(《清咸丰年间夷事备始末》),为后来的夷蛮行动做准备。 黄宗汉到广东后,驻扎惠州,与原户部尚书罗春彦、原礼部尚书龙元熙、原工部尚书苏廷奎等广东人密切配合,组成当时著名的“一督三绅集团”。他们团结广东士绅和民众,决心收复广州,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拒蛮救国斗争。有时采用公开、集中的方式进攻侵略者,有时采用秘密、分散的方式进攻敌人。
清源山碧霄岩一带,有“忠信勤俭廉洁”摩崖石刻。(陈启拓 摄)
当时,与黄宗汉同朝任职的福州人林守土给远在广东的黄宗汉写了一封信。信中说:“自海上形势动荡,他们怕我家乡的两个人,昔日的林文忠,如今的你。我愿加倍努力,竭尽全力,这是中外人士所期望的。”(见黄宗汉墓志铭)林文忠就是林则徐。林守土认为,以前入侵广东的洋人怕林则徐,现在怕黄宗汉。他鼓励黄宗汉要尽心尽力保家卫国。黄宗汉在广东确实立下了大功。 面对国仇家恨,以他为首的“一督三绅团”心有灵犀,在广东设立民兵总局,从东莞、三元里、佛山等地招募了数万名勇士,并到处张贴告示,制造舆论,鼓动民众奋起反抗英法联军的入侵。同时密令禁止中国人与侵略者通商,并发布悬赏令,称将重赏“协助收复省城或活捉敌方首领巴夏礼的人”。“一督三绅团”的反夷行动,使英法联军在广州遭受挫折,也减缓了这些贪婪之徒进一步侵华的步伐。
可惜,当时的清政府,并没有与列强抗衡的坚强意志。咸丰八年(1858年)五月,英法联军再次入侵天津,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消息传到广东,广东新安镇地方民兵义愤填膺,杀死了数名出来贴告示的人。这让英法侵略者大怒,立即派兵攻占了新安镇,并向清政府施压,说:“和约已定,尚有一督三绅,阻挠和约,必须查办,必须除掉!” 早已被外国炮火吓坏的清政府,以“妨碍和平形势”为由,将黄宗汉免去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大臣之职,调任四川总督。不久又将他召回北京,以侍郎人选接替。这一经历与鸦片战争后被免去两广总督之职的林则徐十分相似。
数年后,文宗病逝于热河。慈禧太后发动辛酉政变,在除掉载沅、端华、肃顺等八大重臣的同时,还给主战派黄宗翰戴上“黑帽子”,“罢官不复任”。黄宗翰和林则徐都落得穷困潦倒的下场。在晚清朝廷腐败的统治下,这样的结局并不令人意外。
黄宗翰故居位于今泉州市区振福巷,门外矗立着一块红砖花岗岩石碑,碑文上写着“大司马”。泉州清源山碧霄岩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黄宗翰《中秦政制》摩崖石刻和附在其上的《清咸丰皇帝诏书》题记。这是咸丰四年文宗皇帝亲自书写,大臣何绍基记录,黄宗翰镌刻的。如今,这块摩崖石刻已长满青苔,被时间掩盖的历史,大概也已斑驳不堪。
黄宗汉:晚清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书房门上的“常玉”匾额至今仍依稀可辨
本期简介
黄宗翰:字继云,号守臣,后号王云老人,清泉州邓仙埔人。曾任四川总督、两广总督、五港通商总兵、吏部侍郎。文宗赐“忠勤廉耻”匾。
核心提示
黄宗汉去世后,他的墓志铭由其长子、进士第三名的黄易基撰写。在墓志铭中,黄易基详述了黄宗汉晚年仕途受冤、遭慈禧等人嫌弃的经过,并感叹“此冤未平,天岂聋子瞎子?”那么,黄宗汉这个边陲名臣,最终是如何站到慈禧权势集团的对立面的呢?本期《调查》,就让我们试着一窥这段历史背后的玄机。 □记者 吴娜云 文/图
著名豪宅林立
嘉庆八年(1803年),黄宗翰出生于泉州登仙埔镇福巷,是黄念祖的第六个儿子。据《晋江满库黄氏族谱》一书记载,黄宗翰氏先祖原居泉州法市乡,以“满库”为堂号(可惜早年族谱已失传,“满库”堂号的由来已成谜)。后来传至第八代黄世雄,由法市迁至县城集贤里,并分出支脉,形成如今远近闻名的“灌口黄氏”(族人现居元庙灌口)。
黄宗翰故居至今仍位于振福巷。据其后代黄小隐、黄大鹏、黄成杰等介绍,旧时北至元妙寺后、南至大西街内侧、西至中山路、东至承天寺的一大片房屋,都是黄宗翰一家的住所。走进黄家大院,亭台楼阁数十间,美不胜收。还有“梅室”、“一流”、“三育”等三间书房,为这座名宅增添了一丝书香。梅室书房里的“梅花石”至今犹存。黄后人儿媳洪丽静说,此石相传是黄宗翰任四川巡抚时从四川送回来的,据说此石能预报风雨、阴晴天气,十分神奇。
故居内悬挂着一块“进士”匾额,为道光十五年(1835年)黄宗汉中举时所立;另有一块金字“探花”匾额,为清同治甲戌年(1874年)黄宗汉长子黄易极中举时所立。但原匾早已散失,两块匾额均为复制品。正殿正门上有黄宗汉亲笔所写的一副对联:“英雄文章雄壮如豹凤亭,家业清秀如蝉鲤庭”;另一殿中门上有黄易极亲笔所写的一副对联:“修孝悌忠信,作文章为文”。 据黄氏后裔介绍,“关口黄氏”自古传承着“读书积德,淡泊名利”的祖训,所以现在族人家宅门上都贴着“读书”、“积德”二字。
黄宗汉故居外立着一块“大司马”碑。“大司马”三个大字刻入石中深一厘米,笔法遒劲有力。碑背上刻着黄宗汉简传。据说,这块“大司马”碑原是黄宗汉“忠勤廉耻”牌坊的一部分。“忠勤廉耻”牌坊原立在大溪巷口(现泉州市鲤城区行政服务中心)。上世纪五十年代,牌坊被拆,碑遗落于民宅之中。后来,黄氏后人黄子朗、黄孝隐于1998年发现。“大司马”是东汉初年三公之一,地位极高。 明清时期,兵部重要官员多以此为别号。黄宗翰曾任兵部尚书,后任两广总督兵部尚书,故有此称号。泉州文物专家黄真真表示,“大司马”碑的恢复,是泉州文物保护的一大幸事。
黄宗汉故居现仍位于市区振福巷。
一代贤臣,受皇帝宠爱
“关口黄”出过很多古来贤人,但最著名的还是黄宗翰。黄宗翰自幼“聪慧过人”,7岁丧父,由其兄长黄宗诚抚养长大。黄宗诚比黄宗翰大21岁,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进士,是清末“关口黄”家族的主要企业家。“关口黄”在清末泉州产业繁多,其主要收入来源是店铺经营和租金,店铺从关口、后巷一直分布到福仁巷、真福巷,形成连绵不断的区域,经营范围很广,有布铺、丝绸铺、糖果铺等。黄宗诚对待黄宗翰很苛刻。 据黄乙己所撰黄宗翰墓志铭(原名《清朝授光禄大夫兼吏部右侍郎黄公墓志铭》)记载:“(宗翰)自幼受叔父推延公(即宗承)教育,刻苦读书,长大成人。待兄如父,出门必向皇帝报告(即出门回来都要报告),心怀忐忑,容不得一点不合心意的小事。出任官职回家,非有人吩咐,他不敢坐。”正是因为兄长的严厉管教,才使得宗翰后来为官时,做事严谨,为人正直。
黄宗汉十一岁读尽一切经典,十七岁中进士,十八岁道光元年(1821年)中举人,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次年中举人。黄宗汉踏上仕途后,最初是进士,后任兵部主事,后任军机处处长,历任侍郎、郎中,后调任御史、秘书郎中。任御史时,黄宗汉弹劾的事情很多。云贵总督桂良,只因是皇亲国戚(其女为亲王之妻),就“无能无能”。 其他御史都不敢发声,但黄宗翰不畏权势,上奏弹劾改正,受到道光帝的嘉奖和采纳。黄宗翰的弹劾也为他晚年的冤屈埋下了祸根。桂良虽然受到斥责,却毫发无损,他痛恨黄宗翰,伺机报复。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宗翰出任广东督粮道长,后调雷琼,兼任山东、浙江按察使。《清史稿》卷三九四传一八一黄宗翰记载:“咸丰初(1851年),巡抚吴文荣举荐宗翰重任,调任甘肃巡抚。二年,升任云南巡抚,但未到任,即调任浙江。”
黄宗汉出任浙江巡抚时,湖州运粮船搁浅,粮草改价,损失白银三十余万两,巡抚春寿无奈自缢身亡。为保证京城粮食供应,黄宗汉力主海运粮,深得朝廷支持。在浙江任职期间,“严整吏治,废旧规矩,适度安排”。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攻克南京,黄宗汉分兵苏、皖,阻击太平军进入浙江。不久,小刀会起义于上海,攻占了该城,切断了海运路线。时势不妙,便想到了改变。黄宗汉还建议在江苏六合兑换粮草,这样粮草就可以顺利北运。 清军重兵驻扎江南,江南大营后勤任务十分繁重。黄宗汉给掌管军务的钦差大臣向荣写信,建议江、浙、赣三省每月给予定额补助,以有效解决江南大营军饷问题。浙江当时有一所名为“古井精舍”的书院,经费短缺,黄宗汉听说后十分关心,并“捐献廉价经费”,使书院得以继续办学。
黄宗翰在此期间的精明干练,为文宗所注意。咸丰四年(1854年)二月,文宗专门下诏嘉奖他:“浙江巡抚黄宗翰自任以来,处理各路阻挠,从不慌乱,处事从容……我已读巡抚的详细奏报,发现他没有丝毫犹豫,十分可嘉。我敕令赐黄宗翰一块匾额,上书‘忠勤廉洁’三字。巡抚应将诏书收下,不要当作赏赐,而当作记录。愿你像当初一样小心谨慎,以致名垂青史。” 文宗皇帝亲笔赐给黄宗翰的“忠信勤政”匾,后来经尚书何绍基记录,由黄宗翰刻在泉州清源山石上,此时黄宗翰备受宠爱,名声大噪。
相传梅花石可以预测天气。
危难之际,他奉命南下
不久,黄宗汉升任四川巡抚。在任四川巡抚期间,黄宗汉“杜绝一切漏洞,平反冤案数十件,凡收钱粮多于所交的州县,受徭役之苦的百姓,一律予以处罚。当时官员怨其无恩,百姓感激其德”。可见,为了笼络民心,黄宗汉不惜得罪下属,更不在乎个人得失。难怪后来他的墓志铭感叹:“唉,巡抚(指宗汉)为官,唯有二圣知信,唯有士庶民为之感动欣慰,无暇顾及褒贬。” 黄宗翰在四川期间,西藏各少数民族发生内乱,驻藏大臣向朝廷请求派兵镇压。文宗命成都将军出征,并下令四川筹措兵力和经费。黄宗翰研究情况后上报:“关庸与蛮夷之争,一言既出,何须动武?”他的意思是,没有必要动武,用武力镇压,只要好言劝说,调停即可。果然,经过朝廷调停,藏民暴动很快被平息。后来,“贵州苗匪欲逃蜀,酉阳、中州等地有土匪起事”,都被黄宗翰“暗中镇压”。
咸丰六年(1856年),黄宗翰被调回京城任内阁大学士,兼任刑部右侍郎、顺天府知府。任职期间,他“理粮市,整顿币制,除蝗灾,该说时说,该行时行”,干得漂亮,文宗十分满意。也正是因为对黄宗翰的信任,咸丰七年(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城,两广总督叶名琛被俘时,文宗首先想到的人就是黄宗翰。他觉得派黄宗翰南下广东,一定能“外展兵威,内借民力”,扭转局面。
黄宗汉南下广东,被授钦差大臣、两广总督、五通商事大臣等职,几乎囊括了广东的军政外交大权,尤其是“五通商事大臣”一职所代表的外交权,是清以前历代地方督抚都无法想象的。但这个外交权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鸦片战争后,广州十三行垄断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废除,广州、厦门、上海、宁波、福州等五口通商口岸相继开放。为了应付复杂的贸易谈判,1842年10月,清廷任命曾代表中国与英国谈判《南京条约》的耆英为两江总督,统管一切贸易谈判,贸易大臣一职的设置由此开启,史称“五通商事大臣”。 道光二十二年(1844年),耆英调任两广总督,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处理各省通商善后事宜,五港通商大臣一职遂成为两广总督的兼任。
然而鸦片战争的枪声并没有将清朝统治者从沉睡中唤醒。在王朝统治者眼中,签订不平等条约、设立通商大臣不过是“制衡”咄咄逼人的西方人的手段而已。两广总督看似可以独立与西方人建立外交关系,但实际上却暗中遵从皇帝“制夷”的命令,时刻听从京师的呼声,常常不可避免地陷入外交僵局。黄宗翰的前任叶名琛竟然在广州城之战前后,奉行“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投降不逃”的奇怪原则,其实很大程度上与文宗的个人态度有关。当叶名琛被洋人俘虏,并被英法侵略者用来威胁清廷时,文宗对他的评价一下子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叶名琛从“知人善任,勤于政事”的形象,变成了“处事任性,乖僻”的大臣,因此,黄宗汉在出任两广总督、五口通商钦差大臣后,被推到了政治风暴的最前沿。
名门府邸,幽深小巷。
一位督抚和三位绅士联手对抗蛮夷
在赶赴广东之前,黄宗翰也做了许多准备。首先,他在京时就与文宗秘密商讨制夷之策。二人会面多达11次,“召见十一次,呈上制夷之策”。黄宗翰此时提出了自己的态度,即反对和谈,主张抗击外寇,要求调集民力,训练军队以抗夷,并建议秘密启用原户部侍郎罗春彦、原礼部尚书龙元熙、原工部尚书苏廷奎等广东士绅参与行动。 黄宗翰墓志铭写道:“请莫轻听和议,宜让广东士绅分批训练、征讨蛮夷,一心一意,严加镇压清洗,不可一味镇压。又举荐罗侍郎敦彦、龙太常元熙、苏节俭廷奎等,皇上一一应允。”可见,文宗皇帝是认可黄宗翰治夷之道的,这一点从《备夷事始末》的诏书也可以看出来。 (《洋务备考史》又称《三朝洋务备考史》,是清朝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编纂的一部官方对外关系档案,全书多为圣旨、朝函、便笺等原始资料,记录了三朝中外关系史上的一切重要事件,尤为珍贵。)
其次,当从福吉安()进入广东()时,黄金汉(Huang )在一路上招募了志愿者,他在他的家乡时招募了志愿者。 “为随后的行动做准备。不难看到黄子汉已经通过招募大量志愿者来期待前往广东的困难。
在到达广东之后,就暂时住在,并与Luo ,Long 和Su 紧密合作,三个绅士,当时是一个班长的班长。来自,和的IOR;一方面,他们一方面占据了“ Yi Guan Ba Fu Li”的奖励;为了抑制他们的傲慢。 但是,入侵者也很清楚士绅和努力抵抗的人们的正义行为,“在公开场合,三个绅士挺身而出,在黑暗中,州长领导了领导”。
1858年4月13日,有2,000名外国士兵和间谍在听到的黄色时,就会捕获黄Zhan的消息。英国和法国的部队再次入侵了北京,对北京政府签署了羞辱的“天津条约”占领新镇的部队数量。 他们声称,是“一名州长和三个绅士”在各处妨碍了和平的谈话,使清金政府撤回了“一名州长和三个绅士”,却恳求怜悯,并急忙驳回了Huang ,他的官员是五角港和五个派恩的人。 总督的职位。
奇怪的是,在评估这一历史时期时,“清朝的历史”第394页·传记181·黄宗汉(Huang )不仅促进了Huang 的反体现成就,而是批评了他在中驻扎,仅依靠英国人的范围来宣传英国人的范围对这座城市的大规模攻击最初赢得了胜利,但最终失败了,并为外国官员的负责人提供了奖励,但他们只隐藏了隔离,并杀死了一些人,又害怕外面的强大敌人,无法采取任何措施。”
谁是“害怕外面的强大敌人和内部的人民”? "The whole story of the for , 18": " the and : to the of He and ... the told by the are all one-sided. They know that they are to blame for the war, but they use Ye as the . Luo and to the group, drive the out of the city, and then with them. If the and the work , the will be a . After Huang , he will show his power and the 's , and the pros and cons to them, and the can still be . If the do not obey the and come to , is an place for , and it is not like where can be used. You must make with He and send him back to . Do not leak the news of the troop , so as to cause for the ..." "The whole关于外交事务的准备,第28卷:“指导军事部长和其他人:在四月的第七天和十二天,一般的情况是,野蛮人占领了达古堡,他们无法立即将所有细节送往其他人。害怕他们急于攻击,如果命令民兵都可以赢得命令,那么如果没有任何危险,就不会有任何遗漏的人,然后又有足够的想法。勇敢,因此他必须积累民兵的力量,以帮助调解情况。 如果这还不够,那么将不太自信。一个未能实施自己控制外国人的策略,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帝国法院的限制。
死于一个沮丧而悲伤的人
当黄子回到北京时,还有更大的灾难在等他。
在西安富王(1860年)的第十个年中,英国和法国的盟军入侵了北京。郑王子和吉·利安格(Gui Liang)等人释放了英国囚犯帕克斯(),开放了这座城市,欢迎入侵者,并与大国签署了联盟。
在夏芬皇帝统治的第11年(1861年),温宗皇帝在他去世前处于严重状态,命令他的长子继承王位,并任命温宗皇帝去世了,继承了王位,统治被称为“ ”,后来在同年9月变成了“ ”, Ci'an和 Cixi与 Gong Yixin和其他政变(已知的政变)( a自杀,驳回和其他五名部长的职位,并执行幕后裁决。 道瓦格·西克西( Cixi)皇后任命贡亲王为国家事务部长,并任命吉里安格为军事事务部长,并开始使用它们来消除持不同政见者。
如上所述,Gui Liang对Huang 产生了深刻的仇恨,这是报仇的绝佳机会,没有人最初对Huang 作证。政党的支持”,但没有找到“真正的证据”,因此他不得不含糊地说:“部长(Huang )也向所有人介绍了首都的情况,希望停止它,他的意图是取悦和其他人,这是所有人所熟知的”,因此,他在中均被解散清朝的历史草案说:“黄宗汉(Huang )不愿和延迟,并最终因依靠强大的力量而受到谴责。” 黄宗汉永远无法逃脱这一“虚假”犯罪。
尽管他被解雇了他的帖子,但他没有立即离开首都,以为“山坟墓尚未决定”,他选择在首都呆了两年,拒绝自己,并希望法院能改变自己的想法并重新雇用他。
在的第二年(1863年),Huang 受到了他的镇长Chen 的邀请。在汤兹()的第三年,黄宗(Huang )在上海死于62岁。在上海撰写了20卷“纪念馆”,这是“完整的海上运输书的完整书的第一版”,“延续”的4卷,4卷,《辩护的简短历史》文件”,4卷“诗歌和散文收藏”,以及4卷“手写笔记”。 只有“完整的海事运输书”被印刷,其余的并未出版,他的儿子Huang Yiji为他编辑了一本诗歌和论文的手稿,名为“ Huang Gong的完整作品”,该作品现在在 图书馆。
林Zexu在禁止鸦片后流放到Yili时,他以悲伤和愤怒高呼:“长者担心时间,他们的头发变成白色。我的头发是灰色的。为什么我应该害怕抛弃自己的狗和害怕的人,也不愿意对抗。”当他回到南方时,这种心态是在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