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始兴忠武王萧旦墓碑是难得一见的南朝书法作品,碑旁有两块小碑,这在南京现存的南朝石刻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01 肖丹传
萧单,字僧达,梁文帝萧顺之(此有疑点)第十一个儿子,梁武帝萧衍同母异父的弟弟。齐梁之变后天监元年(502),梁武帝封萧单为始兴王。后历任荆州、益州、中书,至同光三年(522)十一月逝世,谥号“忠武”。萧单“忠义为人,武义为人,不战而屈人之兵”,“辅佐君王之功,惠泽百姓之大德”[1][2]。 他文武双全,不仅与文人交往甚多(《梁文献全集》有刘潜《谢始兴王花帛帖》、《谢始兴王梨帖》、《谢始兴王车牛帖》等,刘潜曾任萧旦的律部侍郎[3]),在军中也颇有名气。天监四年(505),萧宏率领梁军北上,将领吕僧珍感叹:“若有始兴(萧旦)、吴平(萧敬)为帅,相助相助,中原不至于平定,如今敌军欺敌如此。”[1]萧旦的军事谋略从他受到军中将领的称赞中可见一斑。
02 萧丹墓的历史
地方史籍中关于萧单墓石刻的记载,在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先生的《梁鄱阳王萧惠墓石刻墓主人认定》一文中已有明确总结[5]。以下是王先生总结的简要转载。萧单墓石刻最早的记载,是在南宋周敦颐《六朝大事录》“梁始兴王墓”一栏:墓在清丰乡黄城村,墓内有四只石麒麟和一块碑,碑上写着“前内侍骑将军、梁始兴忠武王碑”[4]。 后来《景定建康志》、《至正金陵新志》、《万历上元县志》、《道光上元县志》(未提及四只石麒麟)中的记载,与《六朝大事录》大致相同。直到清末,张璜所著《梁代墓葬考》才将萧丹墓石刻中的两只石麒麟记载为鄱阳王萧惠墓石刻。后来的一些相关著作继承了这一说法,但证据尚不足,学界对此仍有疑虑。我所看到的关于萧丹墓石刻的照片,大多来自看过的相关论文,手头并没有第一手的照片。记录在下面,与大家一起了解百年来萧丹墓石刻的变化。 1895年至1897年,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张晃神父曾对小丹墓石刻进行拍摄,小丹墓内的神道石刻显示,神道碑立于田野之中,神龟则埋于地下。
张璜视察小檀碑 [6]
1934年,朱希祖与儿子朱克对小旦墓石刻进行调查,1935年至1936年,国民党元老张继捐资修建护碑亭,此时东鸳谢首级已不知所踪。
1935.4.7 《石室新报》
张继捐建的碑亭[7]
東方傭鬼【7】
萧谭墓石刻全景 [7]
1937年日寇占领南京后,该亭被拆毁。[8]
1949年12月至1950年7月,南京博物院和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对南京周边文物古迹进行调查。照片中可见,东皮蝽头部保存完好,眼、鼻、口等五官清晰可见。但这与前述朱克1934年的照片及目前的情况不符,怀疑当时的照片存在标注错误。
東方傭鬼【8】
1955年10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决定对神道碑进行修缮保护。因龟座尚埋在土中,先将碑体上抬1.6米,再将龟座从1.34米深的坑中拖至地面。在原地砌筑钢筋混凝土基础,在1.42米高的新基座上,在龟座下安放4座新石座。同时修补龟背榫眼的破损。经过十五天的养护期,将龟座安放在新基座上,再将碑身复原到龟座上(此时碑身已悬空23天)。之后,修建了一座亭子,对碑进行保护。[9]
神道教纪念碑升级 [9]
乌龟被拖离了原来的位置 [9]
神道纪念碑修复完毕【9】
新碑亭【9】
1992年,对萧旦墓前石刻进行了物理加固,有关部门向国家文物局上报了利用有机硅表面防风化涂层保护南朝石刻免遭风化的方案,但由于缺乏实验数据,未获批准[10]。
2005年9月10日,对小丹墓碑亭进行维修,采用水泥灌浆、石材修补等方法对石刻进行维护[10]。
03 萧檀墓现状
萧旦墓内有两尊皮邪神像和两尊龟座,其中东侧的皮邪神像和东侧的龟座保存较为完好。
西龟座:2019年龟座从腿部以下埋入地下,头部受损,所载石碑早已遗失。石碑槽内积水,龟座缝隙中堆积的浅浮土上长出了茅草。今年夏天再去探望时,龟座周围的泥土已清理干净,但并未加高,只是在周围加了水泥槽和亚克力板。因此,若遇大雨,龟座仍会泡在水中,且因内部结露,不便观赏。我觉得还是两年前埋入土中为好,这样保存得更好。
锦富士的现状
西洋小妖精:两年前看到的时候,它已经被封在水泥+亚克力缸里了。缸里杂草丛生,隐约遮住了小妖精。小妖精本身状态不佳,只剩下一些石料,透过小孔,看不出小妖精石雕的明显特征。今年夏天再去看的时候,杂草已经在“温室”里滋养了两年,不光缸内,就连缸外,杂草也已经覆盖了缸身。缸内就更惨了,剩下的石制小妖精完全被杂草覆盖,保存状况堪忧。
嘻皮鞋现状
东龟足:龟足、神道碑保存完好,现建全封闭式碑亭保护。碑壁上嵌有一块石碑:“民国二十三年(1957年)七月江苏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修建”。碑亭大门紧锁,无法进入。幸好防盗门上方尚未完全关闭,我用自拍杆将手机伸进亭内,拍了拍内部情况。碑中央有铭文“前梁尚书内务大臣骑将军始行忠武王碑”。碑文下方有一直径0.1米的圆形穿孔;碑文周围有浅浮雕蟠龙盘绕。神道碑脊两侧有两条交缠的蟠龙。 神道碑碑面外轮廓周围有一圈草纹,碑左下方有一部分脱落,脱落处上方也有一道很深的裂痕;碑右侧有疑似雨蚀的痕迹。碑中央隐约可见金色文字,难道这块碑也像泰山顶的明碑一样,贴上了金粉?
碑文为南朝书法杰作,为楷书,共3096字,其中可辨认的有2800余字。碑文由南朝名士东海徐冕撰文,吴兴贝懿元撰文,丹阳方先明刻制。梁启超先生称赞此碑书法“南派之代表,此碑当推之”。
东桂府纪念亭
东归府神道纪念碑
东归府神道纪念碑
东小妖:东小妖左腿向前,右腿向后。左前爪下似有小动物;右前爪趾前部已脱落;两后爪趾关节清晰,保存完好。头向左偏,上颌缺失。长舌垂至胸前,舌尖左右两侧及下颌下方各有五道勾云纹。左前腿与身体接触处有明显连接痕迹,膝关节微微突出。或许是为了给胸部的小小妖让出空间,左前腿向后倾斜约45度,带动整个身体向后仰。臀部有四条如铠甲般的卷毛,腿后有飞翼,有五根羽毛。左后腿以膝盖为中心,大腿与小腿夹角约120度。 与前腿后倾相对应,后腿呈支撑状态。卷毛从后背垂下,覆盖大腿及臀部。右前腿大致垂直于地面,上方有四条卷毛,后有飞翅,有五根羽毛,肘后有一缕毛。右后大腿也覆盖着卷毛,但由于角度的关系,看上去像是缠绕在腹部。与后臀部接触处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小腿上的肌肉结实而富有活力。尾部粗壮,近乎垂直地垂挂在基部。尾部三端约有三束鱼鳍状尾羽,最左侧的尾羽最为清晰。尾部有修补痕迹。右避邪体中部有明显的断裂痕迹,左侧可见两束背羽,其他区域不清晰。 腹部有雄性器官,呈黑色,基部有11条T形沟,其中前部2条,后部2条,左侧4条,右侧3条。
東方擲魔人
東方擲魔人
東方擲魔人
東方擲魔人
东方皮邪下方有两只小邪灵,一只在前胸下方,一只在右腹部下方。前胸下方的小邪灵下方有底座。头部被严重侵蚀,只能依稀看到头部的造型,口鼻等特征几乎难以辨认。翅膀微微卷起,后半身躯略微下垂,与东方皮邪胸部的弧度相贴合。左前爪缺失。与萧荣墓前的小邪灵不同,此处的小邪灵身体下半部分是实心的,没有雕刻镂空。右腹部下方的小邪灵保存较好,头部特征清晰可见,有长舌伸出,还有胡须、牙齿、鼻、口、眼等特征。后半身躯也与东方皮邪腹部完美贴合。
胸下避邪小妖
右腹部下方有小辟邪气
04 梁文帝的儿子萧旦是第几号?
《梁书》和《南史》对小旦的记载有矛盾之处。《梁书》第十六传说“太祖有十子”、“武妃生安成康王秀、始行忠武王旦”;《南史》第四十一传说“文帝有十子”、“武妃生安成康王秀、始行忠武王旦”。而《梁书》第十六传和《南史》第四十二传说“始行忠武王旦,字僧达,太祖(文帝)第十一子”。同一史料记载不同,令人生疑。或许是梁文帝有一个幼子早逝,又或许是《南史》和《梁书》的记载有误。我个人倾向于相信前者。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南朝史》第41卷梁氏上传、第42卷梁氏下传
[2]唐尧察、姚思廉著,《梁传》第16卷。
【3】颜克钧,《全梁文集》,商务印书馆
[4] 宋 张敦颐《六朝纪事》
[5] 南京师范大学王志高,《南京甘家巷梁鄱阳王萧惠墓石刻墓主人认定》,《古史文物研究》2015年第12期
[6]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南京栖霞山甘家巷六朝墓葬》,《考古》,1976年第5期 [7]朱克,民国《建康兰陵六朝墓葬》
【8】南京博物院、南京市文物保护委员会,《南京及周边地区古迹调查报告》,《文物参考资料》1951年第7期
[9]金琪,《南京周边六朝墓葬石刻修复记》,《文物》1959年第4期
【10】黄文静,《南朝萧单墓石刻艺术及保护策略》,《艺术百家》2010年第8期
先前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