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杨万里有诗云:“六朝陵墓今在何处?”其实,只要他稍加努力,还是能找到不少的。这学期,南京大学文学院选修《文选研究》课程的同学们,在老师童玲的带领下,到镇江、句容、丹阳考察齐梁帝王陵墓。同行的还有文学院的魏一晖、许省吾等多位老师。日本汉学家河井康造教授恰好在那里讲课,他也饶有兴致地去了一趟。
裕廊浦江渡:
此行第一站便是句容破岗渡。佟玲介绍,破岗渡位于“南朝都城命脉”建康城东。东汉建安十六年(211年),孙权将东吴政治中心由京口(今镇江)迁至秣陵(今南京),次年改称建业。赤乌八年(245年),遣都尉陈勋率三万大军开凿破岗渡。这项运河工程不仅关系到六朝帝王大业,也关系到隋唐统一,可以说是一项开天辟地的壮举。
孙权的这一壮举,在《三国志》中有记载。《三国志》卷四十七,赤乌八年(245年)八月记:“八月,大赦天下,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垦荒,开凿句容中道。自小道至云阳西城,通达会施,筑宫殿。”
南京大学历史学家朱克(1907—1968,浙江海盐人)在《中国大运河史料选》中对破钢渡的价值作了非常精准的分析:
破港渡把建康与太湖流域连接起来,水路直达苏州、绍兴。一是建康因为与太湖流域有直航,交通发达,成为南朝都城。二是六朝时期,破港渡可直达吴、惠,所以房山以上一带成为重要的交通要道。齐、梁时期,陵墓都在丹阳,王公贵族若想到丹阳陵墓祭拜,都要从房山乘船。但从房山以东,丘陵连绵,因此有十四道堤防控制水流。三是这条运河的东段(丹阳至苏州、绍兴)其实是隋代江南运河的起源,对大运河的历史尤为重要。
昔日这里那样繁华热闹,车水马龙,如今却只剩下荒凉的古道,荒凉的芳草,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兴衰。
丹阳皇陵石刻:
短暂休息后,同学们跟随老师来到丹阳南朝帝王墓,进入此行的重点——石雕考察。据朱克先生《建康兰陵六朝墓葬研究》记载,南朝帝王墓中的石兽有独角的,有双角的为天禄,王公诸侯墓前的石兽为无角的妖精。但它们的名字至今仍存在争议,其来源也无法确认。古人常将这些石兽统称为“石麒麟”或“石妖精”。
从外形上看,南朝墓葬中的石兽均为侧生双翼的神兽。王陵中的麒麟、天禄等行走时或挺胸抬头,或曲颈仰天,或左顾右盼,下颔长须伸至胸前,尾羽盘绕如蟒蛇,体态优美,花纹华丽。诸侯墓中的避邪兽,长舌伸至胸前,犹如咆哮的雄狮,尾羽巨大弯曲,身躯威武厚重。
齐明帝墓前有一对石兽,中间有一沟相隔,其中一只石兽只残存前身部分,较为完整的石麒麟独角六翼,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威风凛凛。
修建陵墓、修缮陵墓、建造陵墓:
建陵、修陵、庄陵分别为梁孝文帝顺治、梁孝严武帝、梁孝刚建文帝三代祖孙的陵墓,自南向北成一线排列。
梁孝顺帝所建的石兽(独角麒麟)和神道石柱
齐明帝陵北行数十步,便是梁文帝萧顺之建陵。陵前有两尊石兽,后有一块碑,一石铭文为楷书,一石铭文为逆书,巍然屹立,颇有气势。关于陵前石兽“复活”的轶事,流传甚广。《建康志》卷十七曾记载:“大同元年(即大同十二年),曲阿县建陵坑道口石妖乱舞;大蛇在坑道内搏斗,其中一蛇受伤而逃;青虫将陵叶尽食。” 《梁书·武帝本纪》载:“大同元年(546)春正月,曲阿县建陵坑道口石麒麟动。”石兽是否“复活”,已无从考证,但两兽奔跑跳跃、充满生机的美感,仍为古往今来的人们所共见。
梁武帝萧衍陵石兽(双角天禄)
从孝顺墓往北约百步,就到了梁武帝修陵。修陵是梁武帝与德皇后合葬的陵墓。《梁书》记载:“高祖德皇后,字熙,讳号惠,高平金乡人。……永元元年(公元499年)八月,在襄阳官邸去世,年三十二岁。是年葬于南徐州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中。……高祖即位,追谥为皇后……陵名修陵。”石兽仰首南行,双角,纹“飞翼”,姿态威武雄壮。
梁孝刚王墓石兽(麒麟)
走了几百步,就到了梁孝刚皇帝的陵墓。《梁书》曾记载:“大宝二年(551),太宗卒于永福州。……次年三月癸丑,王僧辩率先臣抬灵柩登朝,世祖追谥为建文帝,庙号太宗。四月乙丑,葬于陵。”
如今,千百年的风雨,已将墓冢夷为平地、冲毁殆尽,陵前石兽仅存前身、前足,烟雨枯草中,早已不见六朝繁华,让人有“吴宫花草埋幽径,晋朝衣冠成古丘”之感。
静安陵石刻:
静安陵始建于永明十一年,《南齐书》记载:“是月(永明十一年七月),帝病……戊寅日,病重,下诏言:陵为万世之所。吾辈惋惜修安陵(武帝皇后之陵)不堪其名。今东三陵,取东陵一陵,以葬吾,名静安陵。”
静安陵虽然没有发掘,但随葬品比较简朴。如今,静安陵已被夷为平地,只剩下陵前一对石兽,一为东侧的天禄,一为西侧的麒麟。它们的身躯分别微微向左、右倾斜,均长有两只角。它们体型比较修长,颈长腰细,整个身躯略呈S形,显得身材苗条、秀气。两侧的羽翼采用浮雕工艺,为典型的南齐帝陵石雕风格。值得注意的是,石兽整体夸张写意的姿态与局部雕刻的纹饰相得益彰,能够很好地代表南齐石雕艺术。 仔细观察石兽,可见其背部、尾部的花纹十分精致,头部、颈部、背部、翅膀上的装饰十分丰富,历经一千多年依然清晰,保存完好,更增添了帝陵历经沧桑却依然奢华的气质。
修安陵石刻:
休安陵是齐景帝萧道生的陵墓。石兽造型雄伟,威武有力,与静安陵相比,其动作更加明显,身体倾斜的幅度更大,仿佛飘浮起来,迎风飞翔。相对而立的石兽中,一只伸出左前足,低头向左站立,另一只伸出右前足,低头向右站立。如果仔细观察,不难发现,石雕均为雄性兽,保存极为完好,几乎没有破损。石雕身躯也呈S形,步履雄伟,造型浑然一体,是南朝帝王陵墓石刻中不可多得的佳作。 其姿态、形态、昂首阔步的表情各有不同,可以说生动地展现了六朝石雕艺术的精妙构思。
据资料介绍,南齐建立后,萧道生被谥为始安王,谥号真。其子萧鸾篡位后,谥号晋帝,葬于修安陵。修安陵墓室位于修安陵石刻北510米处,早年曾多次被盗。1965年,南京博物院对修安陵进行发掘,出土了包括竹林七贤壁画在内的文物。
永安陵石刻:
永安陵始建于南齐建元元年(公元479年),是丹阳境内埋葬的南朝帝王最早的陵墓。萧承志是齐高帝萧道成的父亲,萧道成死于刘宋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萧道成即位后,追谥其父为宣帝,追谥其母为陈氏为萧皇后。陵墓坐北朝南,现已夷平。
沿着乡间小路,走进广袤的绿色麦田,就到了齐宣王永安陵石刻附近。这对石刻建造时间较早,具有明显的南齐风格,石兽身上的毛发和翅膀,以及脚下的小兽都是其特征。
东侧保存最完好的石兽为天禄兽,双角双翼,长2.95米,高2.75米,颈高1.40米,周长2.75米。它昂首挺胸,威风凛凛。细看之下,颌下有卷须垂至胸前,双翼如卷云,中部有细鳞,后翅长。长毛卷曲如流苏,尾部内收向右外旋,足生四爪,左前足内有小兽。西侧的麒麟兽头部已缺失,长2.90米,周长2.40米,高2.42米,颈高1.38米,其余躯体尚完好。 其右前脚下小动物的表情十分生动,令人印象深刻。
齐宣帝萧承志永安陵是此次石刻考察的最后一站,视野开阔,大家纷纷在此拍照留念。雨停了,石兽迎风而立,威风凛凛,孤寂无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回程途中,云雾散去,夕阳西下,南京的天气转晴,也为此次考察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通讯员:李艳杰 陈宏明
扬子晚报记者 杨天子/紫牛新闻
部分资料由徐兴吾先生提供
陶山公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