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铜风铃。图片来源:淮南博物馆
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图。图片由武王墩墓葬考古发掘队提供
吴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凤形虎座鼓架。图片来源:淮南博物馆
新华社记者 翟翔 陈诺 刘梅子 瞿燕 桂娟 于培
高1.92米、凤形虎座的鼓架、直径约88厘米以上的大鼎、铭刻近千字的棺室盖……4月16日上午,《考古中国》“武王墩”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议在安徽省淮南市召开。武王墩一号墓中期发掘成果首次发布,确认武王墩是迄今为止科学发掘的楚国规模最大、级别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高位墓葬。
周成王时,熊义被封为楚王。据史料记载,他驾着柴车,衣衫褴褛,在偏僻的荆山上开荒伐木,他所用的红木弓和荆枝箭都是他进献给周王的。周成王在岐山南麓与诸侯开会时,楚人只能在院内守火,无权参加会议。
楚国通过整合南北、白手起家,迅速崛起成为南方第一大国,辉煌的文学作品、精美的漆器、青铜器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想象力,楚国奏响了中华文明的一曲壮丽乐章。
然而,战国后期,楚国疏于改革,屡屡被秦国打败,秦国被迫将都城从今天的湖北荆州迁到河南周口。公元前263年,长期在咸阳做人质的楚庆襄王之子熊琬在黄歇的帮助下顺利回到楚国,继位为楚王。这位后来被称为楚考烈王的君主任命春申君黄歇为相国,出兵助赵解邯郸之围,并吞并了鲁国,楚国一度复兴。在著名的《毛遂自荐》中,赵国人毛遂劝说了楚考烈王。
公元前241年,春申君组织了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联合攻秦,但以失败告终。楚国害怕秦国报复,便将都城迁到了寿春,也就是今天的淮南市寿县。公元前238年,在位25年的楚考烈王去世,春申君也被权臣李渊所杀,楚国最后的辉煌逐渐暗淡。在年轻的楚幽王统治了10年后,楚考烈王的另一个小儿子楚哀王在位仅两个月,就与李渊一起被最后一位楚王伏楚处死。 楚国虽然在公元前224年打败了秦将李信率领二十万大军灭楚,但是次年,面对秦国旧将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延续了八百年的楚国最终还是灭亡了。
武王墩一号墓主人是谁?考古发掘为何启动?当初的眼光如何?发现了哪些独特文物?战国七大国墓葬有何特点?经过数年的跟踪采访和研究,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将为您讲述武王墩的前世今生。
千日抢救性发掘
吴王墩,位于淮南市田家庵区,是一座大型古墓葬,基座直径130余米,高14米,1981年被定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座大墓东西向与楚王府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献中确定为春申君墓的大型古墓呈一条直线,南侧为上世纪30年代被盗的李三姑墩,中轴线穿过附近舜耕山的两座山峰。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考古调查,以武王墩为中心的两条轴线周围,分布着多处楚国贵族墓葬,反映出武王墩的主人是经过深思熟虑和深思熟虑的。”研究员、淮南博物馆原馆长沈汉青介绍。
李三姑堆位于淮南市谢家集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附近出土了大量青铜器,并被贩卖牟利,有的甚至流散海外,引起了文物商的关注,也助长了盗墓之风。
1933年,这里发生严重饥荒,当地士绅朱洪初等人以赈灾为名,纠集群众对李三姑墩进行了大规模发掘。虽然次年事变被政府发现后,出土文物大部分被没收运往省城,但少部分还是被商人转卖。1938年,军阀李品先又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对李三姑墩进行了发掘和劫掠。
李三古堆出土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安徽省博物馆镇馆之宝——朱克鼎,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重约400公斤,上有“朱克”、“安邦”等铭文,早已被列为中国第二大古代青铜鼎,仅次于商代后母戊鼎。
“通过1981年安徽省文物队钻探清理,发现这座甲字形大墓长41.2米、宽40.2米、深18米,墓口下方有9级台阶,逐渐向内阶梯式排列,东侧有一条长22.4米的斜坡式墓道。”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武王墓考古发掘队队长龚希成说,李三姑堆出土器物铭文直接指出墓主人为楚幽王。
位于李三股堆正北14.6公里的五王墩,可能就是因此而进入了一些犯罪分子的视线。
据悉,1987年,武王墩出现盗墓洞。2015年,一个盗墓团伙试图盗掘武王墩,最初因资金不足、盗墓洞被发现而止步,随后邀请在“圈子”内颇具影响力的“寻墓专家”老夏再次盗墓,最终得手,盗走了大量文物。
2018年案发后,淮南市公安局破获此案,追回当年重要文物70余件。从这些文物种类判断,盗墓团伙进入的是放置乐器的棺室。一名盗墓者曾告诉警方,在放干棺室里的水后,他们用电锯试图破墙进入主墓室,但因钻孔太小而放弃。不过,通过探照灯,“他们看到墙壁上布满了壁画。”
“审讯结果和现场调查显示,武王墩毁坏严重,文物地下埋藏环境发生剧烈变化,文物安全存在巨大隐患,亟待开展科学考古发掘,抢救地下文物。”龚希成介绍,2019年11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武王墩考古发掘计划,2020年被列入“考古中国”学科重点项目。
吴王墩墓地考古工作由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淮南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国家文物局成立了考古专家组和文物保护多学科研究专家组,对发掘工作进行全程指导。
最高级别楚墓主人身份即将揭晓
经过数月的前期准备,武王墩一号墓于2020年9月开始发掘,至2023年11月完成封土发掘和填土,12月取出棺室内铺设的竹席。
根据国家文物局批复的工作计划,棺盖拆除及取出工作将于2024年3月7日开始。截至3月27日,四层棺盖已全部安全取出,共计443块,总重量约153吨。目前棺室发掘工作已进入第二阶段,即对棺室内部的发掘和清理。
通过持续的考古工作,文物工作者对武王墩有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武王墩一号墓外还有一座独立的墓地,平面近正方形,四周有护城河环绕,周长约5公里。墓地总面积约150万平方米。墓地内有车马坑、陪葬墓、祭祀坑等遗迹。其中,车马坑位于主墓西侧,南北长约148米,是目前所知楚墓葬中最长的车马坑。”龚希成说。
吴王墩一号墓是陵园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位于陵园中北部一处高地上,面朝东,东侧有一条长42米的斜坡式墓道。墓冢内发现有修墓时使用的铁制工具、瓦当及保存完好的楚国漆扇。
“我想起了2200多年前楚国的监工给工人扇风干活的场景。”参与发掘的一位考古学家检查了每一块土墩上的瓦片,并没有发现文字,但推测土墩上曾修建过类似仪堂的建筑。
“墓室口大底小,口近方形,边长约50米。墓坑四周有台阶,逐渐向内进,共计21级台阶。”龚希成介绍说,墓坑底部呈方形,边长约22米。中央的棺室用巨大的梁木砌成,梁木以榉木为主,少量楸木。棺室呈“亚”字形,中央为棺室,两侧各有侧室,侧室之间用木墙一分为二。整个棺室分为九室,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楚式墓葬中棺室最多的。
谈及湖北目前发现的楚王墓葬,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楚文化研究所所长温磊介绍,较为明确的有熊家墓、冯家墓、谢家墓、平头墓等,规模基本相当,棺室面积近400平方米。墓道朝东,车马坑在西。一般墓葬有15至17个生土台阶。
据悉,熊家族墓1号车马坑长132.6米、宽12米、深2.7米,迄今已发掘战车43辆、战马164匹,是国内迄今发掘的单体车马坑最长的。
武王墩一号墓主人是谁?寿春作为楚国最后的都城,先后有楚考烈王、楚幽王、楚哀王、楚复初王四位国王。楚哀王即位后不久便被杀,最后的楚复初王则被秦军俘虏。因此,按制度来说,这两位国王合葬的可能性不大。李三孤墩墓主人则直指楚幽王,因此有学者提出,武王墩一号墓主人为楚考烈王的可能性较大。
不过,这只是猜测,目前还没有实证证据。考古发掘是一门严肃的科学,不允许臆测和猜测。“在发掘前乃至现在,我们对武王墓主人是谁有一个估计和判断,但这不是最终结论。”龚希成说,要确定墓主人,需要找到明确的方向性证据。武王墓考古发掘目前只完成了三分之一,距离完全了解这座古墓的内容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次考古发掘将进一步寻找楚简、大型青铜铭文等关键证据,作为墓主人的身份认定。
出土文物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
据悉,武王墩一号墓已出土漆木器、铜器等编号文物千余件,其中包括青铜礼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
——棺盖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各板文字内容、数量不尽相同,大部分文字通过红外设备可清晰辨认,内容为盖板编号及位置、棺盖功能等,已发现、收集到100余句、近千个文字。
——凤虎鼓架等精美漆器。凤虎鼓架是楚国特有的漆木器,湖北、河南等地楚国贵族墓葬中均有出土。两只老虎相对而立,每只虎身上各立一只被楚人视为图腾的凤凰,鼓身悬吊。有学者认为这是贵族使用的乐器,也有学者认为是法器。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凤虎鼓架,鼓架上有一只凤凰,高高地站在虎背上,嘴里叼着一颗珍珠,羽毛画得十分精细,还雕有龙纹,仿佛是为了加强鼓声。 盗墓团伙将此文物锯开运出,鼓架受损严重,但残高仍有1.92米,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大凤虎鼓架。此外,器物中的漆屏、漆盒、漆耳杯、漆棋盘等,制作精细,纹饰精美。
——东室南端摆放的大鼎,直径约88厘米余,比李三古堆出土的朱克鼎还要大。
“武王墩一号墓发现3个盗洞,分别为唐代、1987年、2015年,5个棺室遭盗墓贼扰动。”沈汉青介绍,东室保存完整,没有任何损坏,棺室内器物排列清晰可见,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楚国青铜礼器组合最高等级,对研究楚国晚期青铜制造工艺、丧葬习俗具有重要价值。
——一对铜虎立像。老虎造型可爱,是乐器的底座。碑文上有“富平君”等字样,有些铭文体现了北方文字的特点。沈汉卿认为,这可能是赵国赠送的,赵国与墓主人关系融洽。
龚希成认为,武王墩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代表了楚文化的最高成就,年代处于大一统国家即将孕育的关键时期,为研究周秦楚汉历史沿革、秦汉时期中央集权大一统国家和文化的形成、楚国东迁江淮之后的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景观,提供了系统的科学考古资料。
考古遗址公园正在规划建设
薄荷醇暂时固化技术成功应用于武王墩一号墓潮湿环境,完成迄今为止最大规模古竹席提取工作;通过红外成像技术提取棺盖上的墨迹字迹,揭示重要墓葬建造信息;400余个棺盖经过抗菌防霉、保湿处理,确保安全稳定保护;低氧考古实验室为大量有机文物提供了良好的安全稳定的暂存场所……
按照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武王墩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同步开展,综合运用各种科技手段,进行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融合,全面发掘、解读考古信息。
淮南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长程浩介绍,淮南市高度重视武王墩墓葬发掘保护工作,累计投入资金逾亿元,先后完成武王墩墓葬发掘棚、考古实验室、标本室、墓道发掘棚等主体工程和综合楼、专家宿舍、生活设施等配套工程,购置了一批考古实验、文物修复等设施设备,保障考古发掘工作顺利进行。
据悉,淮南市为此编制了《武王墩保护管理规划(2023—2035年)》《武王墩考古遗址公园规划(2023—2035年)》。遗址公园规划面积5600亩,其中遗址本身3060亩,功能区及协调区2500余亩。淮南提出充分利用本地资源,讲好武王墩墓历史文化故事,加强文化旅游创意策划,扩大淮南文化影响力和城市美誉度、吸引力,把文物流量变成文化旅游“留存”。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钦表示,武王墩遗址对于揭示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遗址公园的建立,将使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增强对中华文明的了解和认同,感受到楚文化乃至中华文明的强大魅力,增强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滋养。
七侠“永恒”探索“为何是中国”
“秦王威风凛凛,一剑斩云霄,诸侯齐来。”从公元前230年灭韩,到公元前223年消灭强敌楚国,最后到公元前221年灭齐,秦始皇登基,一统天下,结束了战国数百年纷争,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大一统王朝。
战国虽然早已远去,但无疑是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最壮丽的篇章之一:那个时代英雄辈出,战旗摇曳、政治阴谋交织,七雄争霸的号角不绝于耳,无数传奇人物诞生,那些关于光荣与梦想的古老故事在2200多年里不断传诵。
七王葬地究竟有何特点?几十年来,我国对战国七王陵的考古发掘,不断揭示出层层信息。
战国秦王墓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咸阳陵区和西安市临潼区至阳陵区。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孙伟刚介绍,位于咸阳周陵镇的“周王陵”是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的秦陵,分内外两陵。南陵封土呈漏斗状,长宽各约100米,高14米。墓葬呈“亚”字形,有4条墓道。由于封土太厚,墓室状况尚不明确。有学者认为,墓主人可能是秦惠文王或秦道武王。
“经过近几年的考古工作,已经证实志阳陵区可能是秦昭襄王和秦宣太后的一座独立陵墓。”孙为刚说。
“风呼啸,易水寒”“燕赵历来多有仁义悲壮之人”“持荆棘杖求情”……河北历来充满侠义精神,和平为民的坚定追求。燕王、赵王墓分别位于北部的保定和南部的邯郸。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佟宇哲介绍,保定易县燕下渡遗址共有3个墓葬群,分别为许良墓、九女台、辛庄头,共计31座古墓,每个墓葬群均已发掘1座墓葬。推测许良墓和九女台分别为战国早期和中期燕王室墓葬。许良墓出土了石磬和车马具;九女台出土了彩陶制成的9只鼎、8只簋、镶金车马具和彩绘漆器碎片。
许良中四号墓是目前发现规模最大的一座燕王族墓葬,墓基长宽各55米,高约13米;九女台十六号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有车马坑的燕王族墓葬,但因失窃严重,数量已无法确定。
辛庄头墓推测为燕国贵族墓葬,30号墓为南北向墓道,棺椁被盗后焚毁,但墓室及盗洞内出土金饰多达82件,包括剑饰、金柄凸起卷角羊头纹铁剑、胡人形象金饰等。
佟宇哲介绍,这位神秘的燕国贵族的身份至今仍未确定,他的过去有怎样的渊源,为何他的墓葬中会出现如此多在其他战国墓葬中并不常见的精美金器,也无人知晓。
赵王陵建筑群位于邯郸紫山东麓丘陵地带,依山而建,气势宏伟。邯郸赵王陵文物管理处马国芳介绍,该建筑群由5座长方形陵台组成,每座陵台上都有一至两座陪葬土。其中,最大的5号陵台南北长约340米,东西宽约216米,高20米;最大的陪葬土位于2号陵台,陵台长、宽均为40米,高约8米。
“这些陵墓不仅有神道,我们在附近还发现了一条战国道路的遗迹,推测是从赵王城通往王陵。”马国芳说。
他说:“1997年二号陵台被盗后,我们对陵台北侧墓葬进行了勘探和试掘,现已查明该墓葬有两条墓道,为岩体开凿的石室墓。”
马国芳说,2号陵台东部共有5座陪葬坑,其中5号陪葬坑为车马坑,东西长约21米,南北宽约6.4米。共清理出4辆彩绘木车、14匹马,并搭建了防护棚进行展示。
据悉,公安机关追回的二号陵台被盗文物主要包括三匹铜马、一块雕有夔龙纹的金匾、数件边缘钻孔的玉片。
“赵武灵王身穿胡服骑射的故事流传千古,从这些战国时期并不常见的铜马可以看出赵国人对马的独特感情。金盘是腰带上的装饰,侧面有‘三十一年’几个字,我们推测它可能是赵惠文王的,他是赵武灵王的儿子,也是赵国最强盛时期的国君。”马国芳说,这块玉片极有可能是一件玉衣或玉铠甲的一部分。
西门豹治水功绩和韩非总结法家思想都是中原时代变迁中壮丽篇章,魏王和汉王的陵墓分别位于河南新乡和郑州。
新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惠平介绍,与其他毗邻京城的战国王陵不同,魏王陵距离魏都大梁(位于今天的开封)较远。
目前,国内外专家认为,新乡市辉县古围村一号、二号、三号墓和新乡市卫辉市山标村一号墓可能为战国魏王墓。
李惠平说,古围村三座大墓均为七五开间的瓦房建筑,称为献堂。其中最大的2号墓,封土长宽各27.5米,南北墓道总长达190米。墓室长宽各28.6米,深16.35米,为棺椁结构。底部用单层木板砌成25厘米厚的地面,四壁用木料纵横叠砌成墙,厚约1米,上面为两层木板。
“山标村一号墓共出土青铜器1447件,水陆攻纹铜镜尤为精美。”李惠平说,有学者认为,这里就是出土西晋《竹书纪年》的魏安熙王墓。
在郑州新郑,郑汉古城外,自西北至东南依次分布着历代汉王的陵墓。
“本世纪初,我们发掘了位于新郑胡庄、徐岗的汉墓。其中,胡庄汉墓由一座墓地和两座带有墓冢的大型墓葬组成。东侧为王后墓,西侧为王墓,均为南北向‘仲’字形竖坑墓。王墓墓冢残高约10米,墓室南北长26米,东西宽约36.5米,深约11.5米。”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马俊才介绍。
马俊才称,胡庄墓周围发现3条近矩形壕沟,外壕面积约4万平方米。此外,在王陵离地面3米以上的部分还发现一座“钟”字形建筑。从残存柱子上的红漆痕迹推测,柱子上曾刷过红漆,推测为祭祀用的殿堂。
胡庄汉王陵两座大型墓葬均发现由一整层草泥、木料和夯土堆砌而成的屋顶式棺盖结构,煤棺由鹅卵石和木炭混合而成,墓壁多处残存红、白等彩色绘画,再往内则为两层木棺、两层木棺,形成U型结构。
Ma 介绍了女王的坟墓被抢劫,诸如三脚架,钟声和匕首之类的铜器是从皇家墓中发出的,有46枚银色饰物,主要是扣子,玉器,例如Gui和Huang,例如Huang,agate,Agate,Agate,陶器,陶器,皇后区的 Chime '''母亲“在青铜三脚架,匕首,罐子和银色箍扣中都发现了,以及韩国政府办公室的名字,例如“ ”和“ Zuoku”。一个刻有“ 30年Zuoku Cai”的青铜匕首,指向唯一的 of of wher wher wher where 的人。
Ma 说:“在的Han King 发掘了2,000多个文化文物,包括青铜三脚架,铜钟,石铃,玉器等。”
“单一举动令人震惊”,“燃烧的合同以购买公义”,在狩猎比赛中,Qi国王与WEI国王之间的对话,他们重视才华而不是珍珠,使几代人都感受到了Qi在该国的政府中的独特智慧。
汉顿省Zibo City的文化遗物保护中心的副研究策展人Han 说,Tian Qi Royal Tombs由两个主要的墓地组成,其中四个国王墓和两个Kings墓是核心,其中四个国王的山脉和圆锥形的山脉又有一个山脉。 189米。最大的平方长度为120米,宽度为90米,直径为59米,总高度为北部的33.2米,南部有23米。 ERS和172米的宽度。 最大的土墩的平方底长度为88米,宽度为75米,圆锥形土丘的底部直径为21米,总高度为31.5米,围绕它的长度为40米,宽度为5米。
到目前为止,在山东挖掘的Qi状态的纳马芬墓是在2021年林齐(Linzi)区的一个社区中发现的。其平面形状是中文特征“甲”的形状。
"The four walls of the Tomb are made of earth and with wall . The is built with large , and there is a stone wall in the that it into two , east and west." Zhang Heng, a at the of and , that a large and horse pit was found on each of the north, east and west sides of the tomb. The and are in an , all the tomb. The and horse pit No. 1 is 56 long from east to west and 4.1 wide from north to south.
目前,一些学者的考古学仍在进行中。 Qi州东部王朝期间的乌拉尔变化。
“交战时期的最大历史遗产是制度文化的继承,改革和进步的思想以及务实和开创性的人文精神。”男人,将历史之轮推向前进,并在火药的湍流中生出了新的团结和融合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