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人员在发掘和研究中发现,磨盘山遗址已连续使用近4000年,地处古代文化东西向、南北向传播的重要地理节点,文化内涵丰富,文化谱系清晰。
考古专家表示,该遗址对于探索该地区乃至整个长江下游地区史前社会的复杂化、文明化进程、青铜时代中原化进程、先秦社会的文化交流、理解皖南多元一体格局下的中华文明演变具有重要价值。
考古新发现
该遗址已连续使用了近4000年。
磨盘山遗址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遗址核心区累计发掘1625平方米,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阳文化、夏商时期、西周至春秋时期连续的文化堆积,证明该遗址是一个连续使用近4000年的区域性中心聚落。
此次发掘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东升介绍:“这里人们的生活状态比较稳定,同时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也比较丰富活跃。从人地关系来看,这里处于中心位置,水域比较发达,推测应该起到了沟通周边地区的作用,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商品集散的作用。”
考古人员已发掘马家浜文化晚期墓葬9座、崧泽文化墓葬320座、良渚文化墓葬5座、夏、商、西周时期墓葬5座,发现房址77处、灰坑163个,出土可修复遗物4000余件,包括陶器、石器、玉器、青铜器、硬陶、原始瓷器等。
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出土器物种类丰富,造型完美,特别是各种动物造型的陶瓶。比如猪形瓶、鱼形瓶、鸭形瓶等等,这些瓶形之美、精美之深、数量之多,都让人震惊。这为研究太湖西北、西部乃至整个大区域的史前文明,找到了非常好的切入点。
磨盘山遗址出土玉器
有哪些新发现?
磨盘山遗址出土的100余件玉器中,很多都经过钻孔修复,并被重复使用。
此次发掘项目负责人、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东升介绍,这件玉器在使用过程中不知何故碎成了四块,但他们舍不得丢弃,就在每块玉器的两边打了两个孔,用绳子串起来继续佩戴。这里的很多玉器都有类似的特征。也就是说,玉器在当时是生活中比较昂贵的奢侈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历史系主任王伟表示:“可以看出,遗址体现了周边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因素,这与地理位置息息相关,是研究史前几个世纪以来各地区文化交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遗址。同时,它所处的崧泽文化阶段,是长江下游地区文化进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对于我们研究这一地区人与环境的关系、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走向文明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