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作为我国最北的省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以2020年为例,水稻种植面积5808万亩,产量2896万吨,均占全国的12.9%。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上世纪80年代,我在哈尔滨工作,住在省委食堂,一日三餐以粗粮为主,能吃上馒头就是伙食的改善,大米很少能吃上。结婚后有了《粮食收购书》,才知道每个市民每月有3公斤大米供应。那么后来黑龙江的水稻产量是怎么提高的呢?又是什么时候开始增产的呢?这得从一个叫藤原永作的日本农民说起……
1980年6月20日,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但黑龙江的稻农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从这一天起,黑龙江传统的粗放式水稻种植方式被彻底颠覆,龙江大米名声大噪,行销全国。
然而事情却发生得如此偶然。
那天上午,一辆大巴从黑龙江省方正县出发,前往城东约5公里炮台山坡上修建的“方正区日本人墓地”。大巴车上有20多个日本人,藤原永作就是其中之一,他们特意来这里扫墓。这是我国唯一的一座日本人墓地,是1963年5月经国家批准设立的。墓地里埋葬的都是日本侵华时,由政府组织参加拓荒团,在黑龙江牺牲的日本农民遗骸,他们也是这场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车子驶出县城,路两边是稻田,稻苗刚从水里冒出来,一片嫩绿。藤原长作的目光被吸引过去,他仔细观察着稻苗,陷入了沉思。扫墓之后,他从历史回到现实。他问陪同的方正县干部:“你们这里每亩产稻米多少公斤?”回答是“200公斤左右。”“太少了!”藤原长作直言:“我看你们稻田里的稻苗种得太密了,根系发育得不好,阳光照不进来,肯定会影响产量。” 他还说:“我的家乡日本岩手县,自然条件和你们差不多,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采取旱育稀植的方法,效果很好,一般亩产可达400至500公斤。”
方正县种植水稻多年,一直采用的方法是直接播种到田里密植。但稀植、少苗能提高产量吗?翻看扫墓团的名单,我们知道这位老人是个农民,却不知道他还有日本天皇授予的“稻王”的“称号”。
藤原先生看出了当地干部的疑虑,想了想,认真地说道:“如果你们允许,我愿意到你们那里去推广旱作水稻稀植技术。”
县领导们很惊讶,不知道该如何应对。1980年,外国人来中国工作是一件罕见的事。但在得知藤原永作“米王”的身份后,他们积极请示。当时中国正经历改革开放的浪潮,新的风潮正在慢慢吹来。国家相关部门很快批准了方正县的请求。
1981年谷雨前两天,藤原永作来到方正,那年他70岁,他宣布不住县宾馆,住农民家里,只需要一块水田和几个帮工,“收成好,全归村民,收成不好,我出钱收。”
老人性格倔强,言出必行,被安排到德山乡富余村,住在比他小两岁的杜银武家,村里分配了27.4亩水田给他“试验”。
第二天他下地整理苗床,把旱地里的秧苗养好,等到节气到了就插到水田里。秧苗栽得很稀疏,行距9厘米,株距4厘米。插完秧后,地面一片漆黑,秧苗根本盖不住土。
放眼望去,稻田里农民们正在用传统“撒种”法播种,稻苗已然露出水面,密密麻麻、翠绿欲滴,十分美丽。
一比较,人们就开始各种议论纷纷:“日本老头子的做法真是可笑啊!”“就那么几株稀疏的秧苗,能结出多少粮食啊?”藤原先生听了,笑而不语。
二十多天后,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藤原种下的秧苗开始分蘖,空间宽裕,光照充足,每株秧苗都长出了三十多个分蘖,分蘖如扇面般展开,然后稳步向上生长,每一天,秧苗都长得越来越壮,令人赏心悦目。
但看看周围农民的田地,秧苗虽然茂密,但分蘖稀少,挤在一起,细弱无力,一点也不强壮。
秋收过后,藤原先生的实验田亩产347.5公斤,而村里农民的平均亩产只有72公斤,其他村子最高产量也不过亩产160多公斤。
人们都很惊讶!
藤原先生表示:日本北部与中国北部一样,水稻种植在寒冷地区,地温低,灌溉所需的地下水也较冷。采用稀植方式可以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地温,改善通风条件,有利于水稻生长成熟,抵御晚春寒害和初秋霜害的能力更强。另外,旱地稀植依靠增加分蘖,不仅可以提高产量,还可以节省种子,降低成本。
但传统习惯很难改变,很多农民只是旁观,并没有积极效仿。
藤原长作明白这一点。1982年初春,他又来了。在县科技委、农委的协助下,试验扩大到7个乡25个村,面积达4556亩。藤原先生想让方正的农民更大规模地了解“旱育稀植”技术的科学性。他不顾年事已高,一次又一次地站在水田里手把手地示范、教导。农民们心疼不已,有的要给他好吃的,有的要给他人民币当零花钱。他一一婉拒,并诚恳地说:“我来方正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在这里多生产一些稻米。”他还一再说:“当年日本侵略中国,是有罪的。今天,我作为一个日本公民,能为中国做点事,感到非常欣慰。”
结果,当年试验田水稻平均亩产377公斤,比该县其他稻田平均亩产高出241公斤。
更多的农民被说服了。到1983年春,在未经动员的情况下,全县已有1万多户水田采用了“旱育稀植”技术,面积达到4.6万亩,占当年全县水田面积的51%。那一年灾情严重,风雨交加,但“旱育稀植”水稻仍然获得了丰收,平均亩产388公斤,比传统种植方式亩产高出一倍多。
从此,这项科学、实用、易学的水稻种植技术便如野火般迅速传播开来。
藤原长作的做法引起了黑龙江省农委领导和水稻专家的重视,他们到方正实地考察,与藤原先生切磋交流,深受启发。种田要讲究前人的经验,但如果一味照搬照贴,不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遵循科学规律,路只会越来越窄。同时,也在藤原先生的家乡引起了反响,对水稻种植理论有深入研究的原政、佐佐木,致力于超稀植水稻研究的有马富雄等几位专家相继来到方正,对“旱育稀植”技术进行理论上的总结和完善。 他们还与中方专家探讨了“旱育稀植”技术与其他有效耕作增产措施的衔接搭配,使这一技术更加适合当地实际情况,更加有效地推广。我国国家科委、农业部也注意到了方正县掀起的“水稻种植革命”。方正县虽然自然条件适宜种植水稻,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等原因,产量低,水田面积无法扩大,每年只能种植10万亩左右的水稻。但尝到旱育稀植技术的甜头后,水稻种植面积已扩大到30多万亩,平均亩产由原来的100多公斤提高到300—400公斤。 此外,每亩可节省种子9公斤,节水三分之一,每亩成本降低30多元。水稻专家在进行较大规模研究后,一致认为“旱育稀植”是一项好技术,适合在我国“三北”,即东北、西北、华北地区推广。国家科委为此专门发文,有力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
藤原先生没有想到事情会闹得这么大,他非常兴奋,甚至更加忙碌,但又不得不“身兼两职”。于是跟随藤原先生几年的方正县农民技术员一个个“冲”上第一线,成为黑龙江省其他市县和“三北”地区争相争取的“香饽饽”,肩负着国家科委、农业部的委托,和藤原先生一样,走到哪里,就站在水田里手拉手示范教学。务实的稻农们从方正的变化中看到了自己的前景,内心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水稻生产面貌发生较大变化,为黑龙江省及三北地区水稻增产作出了率先贡献,也为今后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在全国的提高奠定了“铺垫”和基础。
这项工作持续了十年。
藤原先生的晚年人生由此改变,他周游各地,与黑龙江省方正县和中国北方广大农村紧密联系在一起。虽然很累,但感到充实、充实,人生充实了,有了新的价值。他被方正县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后来又成为黑龙江省“荣誉市民”。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接见了他,并赠送礼物,感谢他为我国水稻生产做出的杰出贡献。
1998年8月25日,87岁的藤原永作先生逝世。他去世前始终念念不忘方正,留下遗嘱,要将一半骨灰埋在那片土地上。他的墓碑被安放在方正县的“中日友好林”。方正及周边稻田里的人们,陪伴着长眠于此的藤原永作先生。过去的2021年,方正县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平均亩产545公斤,方正大米的品牌价值上升到123.69亿元,藤原先生知道了一定会很高兴。
这段传奇历程,本质上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一个缩影,也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佳话。虽然是偶然发生的,但却体现了它的必然性,那就是不同国家的人们有着一些共同的理念:尊重科学、分享经验、努力工作、为更美好的愿景而奋斗——这是他们携手共进的坚实基础。多么珍贵,值得珍惜!
望着藤原永作的墓碑,我不禁感叹:藤原先生并不远,也永远不会远去。他将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在一起,因为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将永垂不朽!(公众号编辑:周培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