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5月20日,受斯文·赫定之邀前往罗布泊探险的伯格曼,在穿越孔雀河流域后,发现了一片巨大的墓地,这里埋藏着大量的木乃伊和被肢解的骷髅。在发掘出十二座用船形木板搭建的墓穴后,他们被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所震惊。
“这是一具保存完好的木乃伊,身穿高贵的服饰,头戴尖顶毡帽,黑发上系着红丝带,双目微闭,仿佛刚刚睡着,漂亮的鹰钩鼻,微张的薄唇露出牙齿,给后人留下了永久的微笑。”
伯格曼将这具木乃伊命名为“微笑公主”,并认为这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比埃及木乃伊还要好。
不过伯格曼一行人来此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夺文物,所以虽然后来木乃伊被运了回来,但是由于形势的变化,他们不得不忍痛将木乃伊埋葬,只将文物运出境。
1939年,伯格曼撰写了《新疆考古研究》一书,将“微笑公主”公之于众,引起了考古界的普遍关注。但奇怪的是,尽管包括日本人在内的多支探险队多次试图寻找这座神秘的小河墓地,但从1934年至今的66年间,却无人发现这个神秘的地方,它也成为探险史上最神秘的古迹。
2000年12月11日,中国考古专家王炳华带着十个人、五头骆驼,开始了寻找小河墓地的旅程。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坚持了四天后,他们在楼兰古城以西175公里处看到了一座沙丘。在这些沙丘上,有巨大的木柱、精致的木栅栏、人形大小的木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学家第一次发现这个地方。小河墓地时隔66年再次被发现,这个沉睡了4000年的文明终于被人们唤醒。
2003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小河墓地的全面发掘正式开始。
经过长时间的细致发掘,人们发现墓地其实由南北两部分组成,中间用木栅栏隔开。伯格曼等盗墓者显然挖掘了墓穴的北部,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经过四年的考古勘探,共清理墓穴330座,其中167座相对完好。尤为可贵的是,这次考古工作中又发现了30多具木乃伊。其中四具泥棺的主人长相十分相似,都戴着尖毡帽,披着羊毛斗篷。
其中一具与伯格曼描述的木乃伊相似,另一具“微笑公主”被揭开。
经碳14测年,小河墓地的形成时间可追溯至公元前2000年,最晚可追溯至公元前1800年。
无论是伯格曼还是中国的考古学家,看到小河墓地的第一印象,就是遍布各地的杨木桩。即使经过三四千年,沙丘上依然有140多根木桩稳稳地矗立着。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木桩?它们有何用途?
最初,考古队全体成员都认为,这可能是以前的屋顶,但随着发掘工作的深入,这一结论被推翻。
其实所谓的木桩,只是露在外面的一小部分,每根木桩下面都安放着一具棺材,死者的头脚处各有一根木桩,靠近头部的木桩较粗,靠近脚部的木桩较细,与我国汉族棺材“大头小尾”的含义相近。
专家研究发现,男性死者头上的木桩呈桨形,女性死者头上的木桩呈椭圆形,且葬制越高,棺木上竖立的木桩越高越大,其作用与汉族墓碑相似。
从造型上看,椭圆形的木桩象征着男性的根部,桨形的木桩象征着女性的阴道,这意味着小河墓地有着令人震惊的生育崇拜文化。这种生育崇拜并非只出现在小河墓地,在孔雀河下游发现的许多古遗址都有这种崇拜。这种文化主要表达的是祈求部落繁荣昌盛的愿望。
此外,小河墓地还出土了大量的草篮,几乎每个墓葬都有。更令人称奇的是,这些最容易腐朽的草篮,历经千年却依然如新,甚至还能清晰地看到里面的小麦和粟粒。因此,专家推断,当时小河墓地的古人主要从事农耕,将草篮作为盛放粮食的工具。
那么,埋葬在这里的人是谁?他们后来又去了哪里?
根据出土的30多具木乃伊,这些古人有着欧洲白种人的典型特征,眼窝深邃,鼻梁高挺。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头发和睫毛多为亚麻色。从现代人种来看,只有白种人才有这种颜色的头发,因此推断这些人属于高加索人种。
根据提取的20多个DNA样本,这些人的父系血统属于高加索人种,但母系血统的比例也较高。但根据中、美、德、韩四国最终的基因组分析结果,认为这一人群其实并非来自欧洲或贝加尔湖周边地区,而是一个独立的当地人群。DNA完全可以证明这一人群是一个“更新人群”的直系后裔。他们曾经广泛生活在塔里木盆地和孔雀河中下游地区,但由于某种原因,他们中的大多数在上一次冰河期结束时消失了。他们也被古人类学家称为“古北欧亚混血人种”。
通过科学鉴定得出的结果是最正确的,推翻了此前小河公主号是“欧白”的说法。
种种迹象表明,4000年前这里曾有过古文明,极有可能是“楼兰文明”的重要延伸,但与楼兰之间却存在着差距,让人疑惑不解。然而罗布泊的神秘之处远不止于此,更多的东西需要时间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