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雪兹神父公墓位于法国巴黎二十区,是巴黎市区最大的公共公墓,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墓之一,每年有超过350万人次来此参观,是参观人数最多的公墓。这里原本是中世纪属于巴黎主教的丘陵地带,法国大革命后被修建为新墓地,并以主教的名字命名。采用新古典主义风格,顺着起伏的地势种植各种花草树木,并修建小径、陈列雕塑。整体设计参考了当时流行的英式花园,看上去十分舒适悠闲。
但这座墓地起初并不受巴黎人的欢迎,很少有葬礼在这里举行。主要原因是当时这里距离市中心太远,一些虔诚的信徒不愿将逝去的亲人埋葬在没有得到教会祝福的墓地里。为了改变巴黎人的埋葬习惯,政府当局大张旗鼓地将法国著名寓言小说家拉封丹和法国剧作家莫里哀的遗骸移至拉雪兹神父公墓,随后又将神学哲学家阿伯拉尔和他的恋人爱洛伊丝移至此地。这一营销策略非常成功。有了知名文豪的祝福和禁忌浪漫的爱情故事,人们纷纷涌向这座墓地举行葬礼,甚至提前预定埋葬地点,只为离自己的偶像更近一些。后来,巴尔扎克、肖邦等很多名人也埋葬于此,想要追随名人的人也日益增多。
除了名人,墓地还增加了不少“居民”,从简朴的墓碑到夸张的纪念碑,甚至还有精心设计的迷你教堂。许多墓穴大小和形状都和电话亭差不多,只有一小块空间供哀悼者祈祷和表达敬意。随着居民人数增加,政府必须想办法安排空间,通常的做法是将同一家族的多名成员合并到同一座墓穴中。
因此,死后葬在巴黎并非易事。除了名人之外,在巴黎生活或去世的普通人被允许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几率更高,但需要承担高额的土地购买成本和税费,或者选择长期租赁合同,但租金并不便宜。即便如此,仍有一大堆等候名单,显然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土地仍然供不应求。
但为什么要去墓地观光呢?我们历来对死亡有较多的忌讳,但在西方却是完全不同的风景。如前所述,拉雪兹神父公墓有众多名人的庇佑,加上精心规划的园林布局,整体氛围并不阴森恐怖。通过网络和特色旅游行程营销,这里已经成为一个卖点颇多的旅游景点。墓地周围有三条地铁站,交通十分便利,周围也有一般的住宅区和商业,显然与人们的生活并不脱节。墓地就像是巴黎的缩影,体现出这座城市独特的优雅与浪漫。每座墓碑上的雕刻都极为精致,不同的建筑风格穿插在偌大的墓地中,对建筑师或相关系的学生来说,这里可能是绝佳的临摹场地。对普通人来说,这里是一座美丽而宁静的小镇,可以在午后悠闲地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