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长岁月中,分布在天山南北辽阔土地上的近万处历史文化遗迹,充分展现了古代新疆与中原及祖国其他地区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融合的史实,是中华文明底蕴深厚、生命力旺盛的象征。
史前时期的迁徙和文化交流
与我国其他几百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历史的地区相比,新疆已知遗迹较少,出现也较晚。考古学家在新疆发现的最早人类活动遗迹是阿尔泰地区吉木乃县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洞穴遗迹——通天洞遗址,距今4.5万年。大量勒瓦娄哇工艺生产的石制品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这一地区是欧亚大陆东西两方人民迁徙和文化交流的节点。
▲通天洞遗址外景。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除发现莫斯特文化和刀刃细石器技术外,在阿尔泰山南麓帕米尔高原、天山南北麓、昆仑山南麓等地也发现了典型的石核和石片技术,为寻找更早期的旧石器文化、追溯人类早期迁徙扩散提供了新线索。
距今1.1万年前至青铜时代,新疆一些主要河流两岸均出现了细石器文化遗存。有证据表明,至少在距今1.1万年前后,天山东端的细石器技术与华北及东北亚地区的细石器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细石器遗存的发现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自旧石器时代晚期以来,生活在新疆的古人类长期保持着以狩猎采集为基础的经济方式,没有出现以定居农业、家庭养殖、制陶为特征的新石器文化。
公元前2500年前后,新疆进入青铜时代。公元前1000年前后,新疆进入铁器时代。在这漫长的时期中,新疆人文景观的变化与两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息息相关。一次是公元前2千年初欧亚大陆内陆东西两岸的人口大迁徙,另一次是公元前2世纪前后亚欧游牧民族的大规模迁徙。两次大规模迁徙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也影响了新疆史前人文景观。
阿尔泰的切穆尔切克墓地、若羌的小河墓地和古木沟墓地、哈密的天山北路墓地等均可视为新疆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典型代表。这些墓葬的基本形制、葬俗和出土随葬品表明切穆尔切克文化可能与黑海地区的颜纳亚文化、米努辛斯克盆地的阿法纳谢沃文化存在联系;小河墓地和古木沟墓地独具特色;天山北路墓地与我国甘肃、青海等地同期文化接近。
这些发现一方面展现了早期人口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复杂面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这些文化传入新疆之后,为适应当地自然环境而发生的一些变化。
青铜时代晚期,以巴里坤海子岩遗址、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等为代表的遗存表明人口迁徙和交流更加频繁;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繁盛的彩陶文化广泛传播,影响到天山南北麓,大规模聚落形态逐渐完善;在新疆许多遗址发现了源自东亚的粟、谷子等作物和源自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草类作物;高等级墓葬开始出现,反映出社会结构逐渐复杂化。
俯瞰阿斯塔纳墓地。
进入铁器时代后,随着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历史进程的发展,东亚游牧民族逐渐西迁,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公元2世纪左右匈奴的西迁。大量原本居住在蒙古高原和甘青地区的游牧民族进入,进一步扩大了甘青地区对新疆人文景观的影响,使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更加紧密。同时,游牧与绿洲定居农业并存的格局逐渐形成。哈密焉耆那教遗址、吐鲁番羊海遗址等大量墓葬材料反映出原本在甘青地区流行的彩陶文化在新疆的延续。轮台县奎玉克西海尔古城的发掘表明,至少在公元前550年左右,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已经出现了定居城市的形式。这一时期,粟、高粱、小麦等作物或许已经混种,但总体上看,各地经济形态还是比较单一、不发达,直到汉代以后,情况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此外,在托克逊阿拉沟、玛纳斯等地墓葬中,还出土了丝织品、漆器、铜镜等中原遗物,证明了新疆与中原的密切联系。中原地区也有工匠为北方游牧民族制作器物,如1999年在西安北郊北康村发现的战国青铜工匠墓中,就出土了带有鹿纹匾额的陶模。在北方草原和新疆等地都发现过类似的制品。从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各地文化的广泛交流与融合,以及新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拉夫奎克古城墓地出土的龙虎纹镜子(背面)。
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的文化认同
公元前60年,汉王朝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标志着新疆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民族认同最直接体现在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管辖与治理上。西汉时期最早在乌垒设立西域都护府,开创了中央王朝统治西域的先河。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不断努力,西域都护府遗址的发掘逐渐深入,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联合开展的“汉代军政设置考古”取得重要进展。轮台县奎玉克西海尔古城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塔里木盆地在春秋时期已发展出城邦形态,为后来的国家管理西域奠定了基础。汉晋卓尔库特古城内,发现了新疆境内规模最大的单体房址,经鉴定为汉晋时期高等级城址。随着国家管理能力的提高,西汉末年,西域都护府由乌垒西迁至龟兹的塔前城。考古发掘和出土文物表明,新和县乌什卡特古城即为塔前城所在地。
以西域都护府为核心,西域逐渐建立和完善了包括城镇、军屯、军事防御设施等在内的军事政治体系。交河、高昌等汉代古城遗址丰富了我们对勿吉学宫和高昌城墙的认识。入选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石城子遗址出土了大量汉式筒瓦、瓦当,并发现了窑址,反映了中原建筑技术和建筑体系在天山北麓得到推广。
汉代至清代新疆的烽火台、驻防、驿站、卡伦等设施的修建严格遵循边防制度,是长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长城体系的建立,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和政令的通达,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入选202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卡亚克库都克烽火台遗址,就是新疆众多长城资源之一。
汉代及以后的中央王朝均在西域设立了军政管理机构,如魏晋的西域布政司、唐代的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元尚书省、明哈密卫、清伊犁将军府等。若羌县楼兰古城、新和县通古斯巴西古城、吉木萨尔县北庭古城、霍城县惠远古城等重点遗址的调查发掘,可与上述重要机构设置相对应。从这些遗址看,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治理,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促进了文化的繁荣进步,也可以看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和中华文化的认同一直是新疆历史的主流。
公元前139年,张骞出使西域,代表政府正式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在国力的保障下,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的交流,而且极大地促进了西域社会生产、经济贸易、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以楼兰为例,西汉以前,该地区以大量细石器为主,说明当时的人们还处于简单的狩猎采集阶段。丝绸之路开通后,各地戍卒也在此从事垦荒等生产活动。先进的生产技术由此传入西域,大大改善和提高了当地的社会生产力。大麦、小麦、粟、高粱等作物被大量种植,灌溉技术被应用于农业生产。
随着丝绸之路中段由南北两路逐渐发展为北中南三路,进一步促进了沿线城镇的发展,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繁荣。哈密拉普却克古城、吐鲁番交河古城、高昌古城、奇台唐朝墩古城、博乐达拉特古城、库尔勒渔子干古城、巴楚特库孜萨勒古城、喀什汗内古城等一批重要考古遗址,都是不同时期丝绸之路沿线的重要城镇遗址。
高昌古城内城西墙的佛寺遗址。
从达拉特古城遗址中出土了水晶。
新疆古代先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为突出的是语言文字、丧葬习俗等。
新疆历史上使用过佉卢文、婆罗米文、于阗文、粟特文、突厥文、维吾尔文、蒙古文、察合台文、满文等多种语言文字,但长期以来,汉语一直是主要官方文字,是维系各民族交流融合的重要纽带。
尼雅遗址出土的仓颉汉简残片、库车出土的《千字文》、楼兰出土的《急就篇》等文献证明,新疆自汉代起就在全国推行识字教科书;阿斯塔那墓葬出土的《尚书》、《毛诗证鉴》、《礼记》、《小经》等抄本残片证明,学习汉语已成为西域各族人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楼兰遗址出土的《急就篇》写本。
楼兰遗址、尼雅墓地出土的珍贵丝织物,如“五星东升,惠泽华夏”、“延年益寿”、“长寿明光”等,都是中原地区制作的官织品,铭文则是中原地区流行的吉祥用语,充分体现了西域古代城邦居民对中原文化的深度认同。
丧葬习俗体现了人们的信仰和社会结构。汉代以前,新疆地区多为合葬、乱葬,基本没有陪葬品,或仅在死者身下铺一块苇席或木板,随葬品极其稀少。汉代以后,该地区不仅盛行单人葬或夫妻合葬,还出现了汉式箱式木棺。
罗布泊、塔里木盆地一带也发现了彩绘木棺。随葬品也日趋丰富,许多高等级墓葬中常有铜镜、丝织品等直接来自中原的物品。魏晋以后,在哈密拉普却克、吐鲁番阿斯塔那、哈拉和卓、交河沟西、楼兰、库车、焉耆等地发现了大量汉墓式洞墓、砖室墓和坡道墓道墓。丧葬形式的变化充分表明当时西域居民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仍在继续。
宗教文化多元共存、交流互鉴
新疆作为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门户,是我国早期接触外来文化并加以本土化的重要地区之一,这一接触与转化过程直接体现在各类宗教文物上。
从古至今,新疆至少流传着七种宗教。吐鲁番哈米亚尔墓地、羊海墓地等地均发现身上系有铜铃的萨满。研究表明,小河墓地出土的麻黄也与唯灵论有关。这些发现反映了一些原始萨满教的信息。至少在公元前4世纪,发源于伊朗高原的琐罗亚斯德教传入新疆地区。吐鲁番、新源等地出土的青铜双兽铜板、青铜动物祭坛,是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的早期实物证据。这些祭坛的形制与中亚、西亚的祭坛并不完全相同,已经呈现出新疆的地方色彩,体现出初步的中国化倾向。吐鲁番、焉耆、库车、吉木萨尔等地出土的琐罗亚斯德教骨制器在形式上保留了一些琐罗亚斯德教的元素,但与魏晋隋唐时期的相关记载相比较,可以发现其丧葬习俗、宗教场所的风格等都发生了许多变化,汉文化元素逐渐增多。
佛教遗址是新疆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宗教遗址,主要有地面佛寺和石窟建筑。已发掘的有丹丹乌力克遗址、达玛沟佛寺、苏巴什佛寺、齐齐星佛寺、白杨沟佛寺、摩尔寺、北庭西寺、克孜尔石窟、吐峪沟石窟等。这些分布在天山南北戈壁悬崖上的寺庙和石窟,充分展现了古代佛教的繁荣。
莫尔寺发掘出土的僧舍遗址。
随着回鹘人西迁,摩尼教传入新疆。高昌故城出土了摩尼教壁画,柏孜克里克、胜金口、吐峪沟等遗址中也发现了摩尼教洞窟。景教也是9世纪回鹘人西迁后在新疆流行的宗教。吐鲁番高昌故城景教教堂、西潘景教寺院遗址、霍城景教墓顶石、奇台唐朝墩故城景教壁画的发现,可以勾勒出景教在新疆的传播轮廓。
公元10世纪,喀拉汗王朝萨图克博格拉汗皈依伊斯兰教,标志着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开始。摩尼教、景教的壁画、手稿,以及吐合鲁瓦西汗陵、哈密回王墓等伊斯兰建筑,都表明中国宗教有本土化的趋势,这也是外来文化适应中国的必然选择。
新疆自古以来之所以能够实现多种宗教并存,得益于当地各民族秉持和谐、开放、包容的中华文化理念。
(作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博物馆党委书记徐瑞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李文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党志浩。本文发表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