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祠圣贤殿
黄氏宗祠位于永泰县章城镇,虽隐于市内,却历史悠久,供奉着永泰黄氏六大支脉的先祖。其前身是黄氏宗祠,始建于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99年,黄氏宗祠被列为福州十大名祠之一。
黄姓占永泰人口的十分之一
若从得姓算起,永泰黄氏已有四千多年历史。一千多年前,六大黄氏从河南迁入永泰,并在此扎根繁衍。如今,黄氏族人四万余人,分布在永泰县21个乡镇、88个村,占永泰总人口的十分之一。为了凝聚宗族力量,1998年,族人共同出资,买下永泰城门北门的黄氏祖宅,改建成六大黄氏宗祠,并共同编纂了永泰黄氏族谱。从此,无论亲属,都视为一家人。
重建的黄氏宗祠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屋脊四角弧形飞檐,占地面积约600平方米,处处彰显着黄氏家族丰厚的历史底蕴。一楼正殿为“江夏殿”,供奉历代祖先。左右为北门黄氏宗祠和“光荣殿”。二楼正殿为“贤士殿”,正面墙壁上悬挂着黄氏16位贤士画像和历代108位进士的名字。殿堂上方悬挂着“千秋辉煌”、“浩气长存”等10块匾额。
自宋代以来,人才辈出
黄氏宗祠的管理人黄步生、黄贻芳两位老人均已年逾八十,他们拄着拐杖站在院内,向记者详细讲述着自己家族的黄金岁月。“科举状元、进士数百名,两任尚书御史,封为侯爵。”黄家自宋代以来,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有四次弹劾秦桧的黄圭年、经学大家黄文焕、革命英雄黄琬……其中,老人们还提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那就是北洋水师“朝勇”舰舰长黄建勋。
“他和邓世昌一样,都是黄海海战的名将,但知道他的人却不多。”老人虽然没有亲身经历黄海浴血奋战,但那一天的战斗,通过祖辈们的口口相传,已经成为他们难以磨灭的记忆。1894年9月17日,在敌强我弱的不利条件下,黄建勋率领“朝勇”舰官兵拼死一搏,与“扬威”舰一起,先后击中日军吉野号、高千穗号、秋津澄号、浪速号。
不幸的是,超永号是一艘十余年的木船,战斗中被敌军子弹击穿,引起火灾。一瞬间,整艘船被黑烟笼罩。不久,右舷倾斜,最后被火海吞没。黄建勋和其他官兵负伤落水。为了不拖累战友,他拒绝救援,平静地死去,终年42岁。“甲午中日战争前,他到家乡永泰招兵,堂兄弟跟随他一起抗日,他本可以带着兄弟们逃走,但他发誓‘船与人同在,船死人亡’。”老人说。
少年时期的黄建勋便显露出了智慧、勇敢和侠义之心,在同龄人中颇具威望。据《永泰县志》记载:“幼勇刚强,以侠义著称。”15岁时,黄建勋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福州水师学堂。1876年,他与严复等人作为福州水师学堂第一批留学生出国留学,在法国、英国学习化学、天文、航海图、海战等,还学习枪炮攻防战术。留学经历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更加深刻地意识到积贫积弱的清朝面临着内忧外患,于是立下了报效国家的志向。
我们祖先的美德代代相传
“目的是让我们黄家子孙不忘先辈创业的艰辛,传承家德,振奋精神。”触动着自己修订的族谱,黄步胜说,这份族谱就像是黄家寻根的钥匙,也激励着他们一代一代传承祖先的美德。
“我们老了,还想为乡亲们做点好事。”黄步胜说,每年族人都会资助本族考上大学的贫困学生,每人上大学期间每年可获得3000元的资助。仅去年,本族就有11位后人获得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