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发现的囚人俑。本报记者赵正耀摄
12月14日,“汉文帝墓被发现”的消息登上热搜。记者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了解到,2017年以来,考古人员相继发现了蒋村墓(巴墓)的“石围墙”、围绕蒋村墓和窦皇后墓的陵外墙以及建筑遗址和陶窑,发掘了蒋村北陶窑遗址、蒋村墓外藏坑、南陵外藏坑、李家村汉墓等,出土各类陶俑1000余件,金、银、铜、铁、陶器文物3000余件。
近千尊裸体俑、首次发现的戴着镣铐的犯人俑令人震惊,而打磨精细的汉代“铜齿轮”的用途也成了一个谜……12月15日,记者再次来到蒋村墓(巴陵)考古发掘现场,探寻这些令人惊叹的汉代文物。
仅在一个外层储藏坑就出土了近千尊裸体陶俑,有数千张面孔和各种形状
在蒋村墓(巴陵)周围,考古人员惊喜地发现,密密麻麻的外藏坑竟多达115个。12月15日,记者在编号为K15的外藏坑考古现场看到,里面密密麻麻地摆满了陶俑。乍一看,场面十分震撼。“我数了一下,每排都有13到15件,每平方米大概有30件,大小相当于真人的三分之一,身高约50到60厘米。初步估计,仅这个外藏坑就有近千件陶俑。”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员、汉陵考古队副队长曹龙介绍。
令人称奇的是,这些陶俑的面容千姿百态,表情各异。如同震惊世界的秦始皇兵马俑,千人千面,各有各的特色。更令人称奇的是,有些陶俑还能辨别出男女之分,性别特征十分鲜明。 “与秦始皇兵马俑相比,这里出土的汉代陶俑虽然体积只有秦始皇兵马俑的三分之一,但造型准确,工艺精湛。身体各部位雕刻细致,符合人体结构比例,就连头发、毛孔等细节都不含糊。其实,这些裸体陶俑应该准确称为‘着衣裸陶俑’。这些陶俑早年下葬时,都配有木质手臂,穿着代表不同身份的衣物。但经过2000多年的地下环境腐蚀,衣服和木质手臂已经腐朽掉落,出土时就成了没有手臂的‘裸俑’。”汉墓考古队队长马永英介绍,从近几年的考古工作看,着衣裸俑大多出土于汉代帝王、皇后墓葬中,是专门为皇室成员使用的高级陪葬品。
考古发掘现场 本报记者赵正耀拍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江村墓(霸陵)外藏坑出土的这批陶俑,与汉文帝之子汉景帝阳陵的陶俑十分相似。1990年,为配合西咸机场专用公路修建,考古人员在帝陵东南约300米处钻探发现一组陪葬坑,共计24个坑,面积达9.6万平方米。随后,在帝陵西北部又发现了一组类似的陪葬坑,出土了各种裸体陶俑。这些数以万计的陶俑,与秦兵马俑截然不同。它们是汉代工匠以写意手法,以汉代军队、宫廷宦官、宫女为题材,创作的艺术珍品,更注重复杂情绪的生动和表达。从形体大小到彩绘表情,都色彩斑斓,尤其是这些陶俑大多为裸体,男女特征明显,甚至宦官俑也有明显的性别特征,充分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成就,是中国独特的“形式写实主义”的典范。
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佩戴镣铐的犯人俑。
在对江村墓(巴陵)外藏坑进行考古发掘时,考古人员惊讶地发现,在近千件裸陶俑中,竟发现了几尊十分特殊的陶俑——囚俑。这是在汉代墓葬坑中首次发现囚俑,也是迄今为止国内的首次发现。
“囚俑和常见的陪葬陶俑不同,它们的颈部、手腕、脚踝处都有铁制的环状刑具。我们甚至还发现过被施以剃发须刑罚的囚俑。古人认为,身体的头发和皮肤是父母所赐,不敢毁坏,是孝的开始!所以剃发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羞辱。你看,这尊女陶俑脖子上套着铁夹,头上没有发髻,是个秃头形象,这就是剃头的刑罚。”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朱晨璐说,这些囚俑象征着修建陵墓时征收的各种徭役。按照古人视死如生的观念,囚俑的出现意味着他们会在地下世界继续为墓主人服务。
据考古专家介绍,1972年,汉阳陵西北的犯人墓地发现大量佩戴刑具的尸骨。后来,在清理的29座墓葬中发现35具尸骨。考古人员经过勘探发现,墓地实际面积约8万平方米,估计埋葬尸体数万具。这些墓葬排列杂乱,葬式各异,多为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墓葬内无棺材或随葬品。其中一座墓葬中,墓主人头部分离,头部挂在左腿外侧,颈部有夹子(用铁颈作“夹子”),推测墓主人可能是被斩首处死。另一座墓葬共埋葬6人,底层2人,顶层4人。有的脖子上戴着“夹子”,有的脚上戴着“枷锁”(铁脚为枷锁,相当于脚镣),有的骨盆以下的肢体与躯干断开,腿骨附近还有枷锁,说明他们可能是被斩首后埋葬的。据《史记》记载,汉景帝阳陵始建于公元前152年。大约在修建七年后,景帝下诏“赦免修建阳陵的囚犯”,“免除修建阳陵的囚犯”。这里的“囚犯”是指因犯罪被判处劳役的人,也称“囚犯”,说明汉阳陵修建时使用了大量的囚犯。保守估计,修建西汉陵墓的人应有几万甚至数十万。
辛苦了一辈子,他把“办公室”搬到地下继续“工作”
江村(霸陵)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特别是明代“中司空印”和“中司空成”印,证实了“陵如都城”的营建理念和“仿照真实的西汉帝国”的帝陵。
江村墓(八陵)外藏坑出土了“中司空印”“中司空成”“仓印”“齐府”“车府”等明代机关印章。“根据考古资料,这应该是模拟的官署。”马永英说,这说明江村墓(八陵)周围的外藏坑应该是模仿真实的官署、衙门修建的。
其实,几十年前,举世闻名的秦始皇陵也发现了180多个陪葬坑(即外藏坑)。考古专家认为,这些陪葬坑是秦始皇借用先秦以来的车马坑形式,模拟皇帝专制集权体制下的中央政府管理机构。“汉承秦制,西汉帝陵外藏坑的象征意义应与秦始皇陵一致。”马永英举例说,汉景帝阳陵已发掘的11个外藏坑,代表和象征着卫尉、宗正、少府三位大臣或其下属的官署,对于研究西汉帝陵制度以及西汉中央政府机构的设置与职责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江村墓(巴陵)周边的外藏坑,在数量、分布形态、规模、结构、文物等方面,都与汉景帝阳陵高度一致,特别是出土了大量的官印。因此,这些外藏坑也应该是一种模拟的官署。
生前勤勉,死后也继续努力,刘恒临终时不打算休息,将朝政移至地下,继续“亲力亲为”。
汉代“青铜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供图)
汉代精美抛光的青铜齿轮的用途仍是一个谜
此次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个“青铜齿轮”,让考古人员惊叹不已。记者在白鹿原考古基地修复室看到,这枚青铜齿轮表面光滑,中间有一个圆孔,齿有36个,排列整齐。“这枚青铜齿轮打磨得非常精细,体现了汉代手工艺和冶炼的水平,但对其具体用途我们还不是很清楚。”曹龙说。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1964年礼泉县曾出土一批铁器,其中就有方孔铁“齿轮”。1986年,西安东南前湖村也出土了方孔铁“齿轮”,还有铁锚。出土的两轮车轮均为铁质,方孔形,齿数为16个,轮齿呈倾斜状。
汉代,由于冶铁技术和铸造工艺的提高,可以大批量生产产品,提高了生产效率,减少了资源浪费,促进了铁器的普及。此时也开始用陶瓷或铁模铸造“齿轮”。
“计程鼓车发明于西汉,其工作原理是:车子前进时,车轮转动带动齿轮系,达到自动击鼓记录每里距离的目的。此后,北宋苏颂、韩公濂制作的水力天文台,北宋末年王方、元代郭守敬制作的水力天文仪器,元末明初詹希元制作的五轮沙漏等,都使用了齿轮。”兰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陈林曾对汉代出土的齿轮进行过深入研究。从出土的“齿轮”外形看,未发现圆孔,均为方孔,可以推断当时安装的是木轴或铁轴,不易滑动,轮面也没有任何装饰。这类“齿轮”并非装饰品,而是一种机械部件。齿轮传动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变速,因此相配齿轮的齿数应有多有少,以获得一定的传动比。事实上,不同地方、不同遗址出土的“齿轮”多为16齿,大小相近。奇怪的是,同一遗址出土的很多“齿轮”也是16齿,无法获得一定的传动比,失去了作为齿轮传动的实用价值。因此,该类零件不可能是传动用的齿轮。陈林认为,西安礼泉县、前湖村出土的方孔铁“齿轮”应为棘轮,与防回爪配合,可起制动作用。
本报记者 赵正耀 李永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