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书院(长沙)、城南书院(长沙)、石鼓书院(衡阳)、鹭江书院(株洲)、分泉书院(株洲)、叶侯书院(衡阳)……南宋以后,湖南书院数量急剧增加,有些书院虽始建于隋唐,但真正兴盛于南宋。记者常丽君摄
◀城南书院。南宋时期,湖南书院规模迅速扩大。
◀船山书院,隐于闹市之中。
◀千年古刹岳麓书院,依旧风光依旧。
湖湘学派伟大学者、领袖张载先生之墓。
“破天荒”一词出自唐代进士刘退,他被认为是湖南历史上科举第一人。虽然后来的大量研究证明,自隋朝以来,湖南就有不少科举人,但也可以看出,整体而言,湖南的人才生产力比较低下。
然而北方的战乱打破了这一局面,北宋灭亡后,大批外地文化精英涌入湖南,来到了这片曾被称作“蛮荒之地”的文化南极。
北方移民大量涌入湖南,书院开始繁荣。
11月初的长沙,岳麓书院,外地游客必去的景点。
一场盛会正在举行,纪念“朱章讲学”850周年的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站在岳麓书院围墙外的山坡上,可以看到书院古建筑群呈中轴对称、多重进深的院落形式排列,营造出一种庄严、神秘、悠远的纵深感和视觉效果。
书院门口那句著名的对联“楚有才子,楚有才子”如果放在南宋以前,恐怕会成为一句笑话,但南宋以后,却渐渐接近事实。
在书院里,我们遇到了带着女儿一起旅行的山东游客张学江先生,他带女儿来湖南旅游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来学习,感受一下这里浓郁的文化气息。近代以来,湖南就是一个人文荟萃、文化繁荣的地方。这次的旅行,收获颇丰。
“像岳麓书院这样的文化圣地,一次次被毁又一次次重建,这是文化活力的象征!”谈起岳麓书院,张先生显得十分激动。
其实,岳麓书院作为文化圣地,其思想源头就在张先生的故乡山东。湖南自古被称为“潇湘竹泗”,所谓竹泗,即孔子聚集弟子讲学之地——竹泗两河之间的地区。但北方战乱频繁,迫使汉文化中心南移。“竹泗之上,弦乐之地,臭也。”曾任潭州知府的著名诗人张孝祥曾这样描述北宋灭亡后,北方儒学中心山东。
南迁使得北宋时期建立的岳麓书院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化交流中心。
历史学博士邓洪波认为,北方移民大批南下,是湖湘文化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湖湘学派的重要人物,其实都是外来人,胡安国、胡洪是福建人,张俊、张适是四川人。当时的湖南成为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
大量的人口流动带来了巨大的文化机遇,书院开始兴盛。一个地区书院的数量是衡量该地区文化发达程度的重要依据。南宋以后,湖南书院数量急剧增加。比较著名的有:岳麓书院(长沙)、城南书院(长沙)、石鼓书院(衡阳)、鹭江书院(株洲)、分泉书院(株洲)、叶侯书院(衡阳)……虽然有些书院始建于隋唐时期,但真正兴盛起来,几乎都是在南宋时期。
奠定湖南文化史地位的学术盛会
我们沿着长沙东部的湘江沿岸寻找那个时代的痕迹。
竹掌渡是市区风光带上的重要景点,河东为文津,河西为道安,湘江将两者分隔,渡口早已消失,但竹掌渡的纪念意义并不在于它的交通功能。
850年前,它承载着一段十分辉煌的文化之旅。当时,38岁的青年才俊朱熹与大文人张载携手同行,穿梭湘江,在岳麓山下演绎了中华文化史上的盛事。这场盛事的意义在于,它确立了湖南在文化史上的地位。
湖南从一个贫瘠的土地发展到可以举办免费学术论坛这样的盛事,不能不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盛事。
湖南文化的种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种下,屈原的流放,在这片广袤的南国蛮荒中燃起了第一颗种子,之后,贾谊、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秦观、褚遂良、尉缭翁……一代又一代的文化精英,因流放而来到了这片纯净而偏远的地方。
但当时的湖南还是一个偏僻的地方,在地理上还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中心。天时地利人和终于来了,那就是南宋。一时间,湖湘文风兴盛,朱章渡、湘江、岳麓山、妙高峰都成为当时知识精英们向往的地方。
妙高峰是长沙闹市中一处著名的山坡,山上房屋林立,我们寻找的是大文人张载讲学答疑的城南书院。
我们从劳动路上一条叫“天鹅游”的小巷上去,这里的坡度很陡,隐约可见当地的山峦。穿过错综复杂的道路,我们并没有看到城南书院,却发现了一片巨大的墓地。这里埋葬的是南宋名臣赵汝愚,谥号福王。赵汝愚是南宋皇室成员,也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曾任右相,但因与权臣韩佗周争权,被陷害流放,死在衡阳,葬于长沙。在赵汝愚墓另一边的山坡上,我们发现了城南书院旧址。赵汝愚虽然死在异乡,但他所推崇的理学却在他骨灰埋葬的地方蓬勃发展。
从文津到道安,只是一水之隔,但“朱张会江”之后,湖南的文化思想发展却开始蓬勃兴起。
两位葬在宁乡的四川人,亲历了湖南的历史变迁
宁乡,距离长沙市区很近的一个地方。
张俊、张载埋葬的龙塘,是一个有些偏僻的地方。两个来自四川绵竹的人,为何被埋葬在离家乡这么远的地方?带着疑问,我们来到了这个曾经叫龙塘,现已改名为关山的山区。一路上,我们翻越了丘陵和山脉,地势悄然上升。这里属于衡山余脉,这座神秘的山峰,曾是青铜重器四羊方鼎的所在地。
路边,一座巨大的牌坊上刻着“南轩文化园”五个大字,张俊、张载的墓葬就在这里。穿过牌坊进入,气氛与周围截然不同。这里是渭水上游,宽阔的河道横跨洛带山。时值深秋,山间点缀着色彩缤纷的红叶,点缀在翠绿之中。从古代风水学的角度来看,这里是一处风水好去处。
但无论风水如何好,也无法和家乡相比,为何父子二人会选择葬在这里呢?
在张俊墓前,宁乡县文物管理局文物科科长孙秉礼解答了我们的疑惑。他认为,张俊虽然是南宋时期的重臣,但被流放多年,湖南的永州、长沙都是他多年流浪之地,对湖南的感情是他们愿意葬在这里的重要原因。张俊一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收复中原,对于一个理想破灭的人来说,他死后不愿葬在家乡,于是,他选择了自己热爱的湖南。“葬在衡山之下,足矣”是他临终前的遗言。而位于湘子口镇的关山,正是这样的地理位置。
他的儿子大文人张载,自幼生活在湖南,由于地域和家庭因素,也选择随父迁徙到这里,他的墓地就在张钧墓的山坡边。如今,附近仍有大批张氏后裔,在远离故土的衡山残垣中陪伴、繁衍生息。
父子二人见证并参与了湖南从战争到文化的巨大历史变迁。主战与主和似乎是南宋王朝无法回避的话题。屈从于和平生活的现实,可以获得暂时的安全感,享受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愿望。复辟中原是一个美好的理想,但代价是巨大的。在利弊之间,南宋的国策摇摆不定,政治上主战派与主和派不断兴起和衰落。最终巨大的内耗也让这个闪耀于世的王朝轰然倒塌。
作为抗金战派领袖,张俊曾因种种过失被指责“好高骛远,不切实际”。但他一生为理想奋斗,从未懈怠。或许他并不完美,但他更真实,更可敬。
他的儿子张载没有跟随父亲从军,但却扛起了另一面旗帜,即湖湘派的文化旗帜。
岳麓书院的振兴也得益于张载的贡献。张载在担任岳麓书院校长的八年间,推行了一套办学思路,明确提出了办学理念和思路。他认为办学是为了培养“传道济民”的人才,不以科举升官为目的。他认为课程的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都要以修身、和睦、治国、平和为原则。
周敦颐的思想理论,经南宋胡安国、胡宏、张载等人的传承和发展,创立了湘学,并提炼为勇于探索、诚信包容、勇于参与国家大事的湖湘文化特质。
可以说,张载为“经世致用”的湖南精神做了概括性的定义,从此,湖湘文化不再依赖朝廷谪客的人才输入,本土人才井喷式地成长,湖南思想文化的进步势不可挡。
在张载父子的葬地宁乡,曾设立过灵峰书院、南轩书院、玉潭书院、云山书院等,张载的学生逸夫(宁乡乡子口镇人)也考中状元,成为南宋中后期的名臣。
继张载之后,衡阳人王船山的哲学思想达到了当时的新高度,建立了自己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达到了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高峰,被誉为与西方哲学家黑格尔齐名的“双子星”。
200多年后,邵阳人魏源以“学以致用”为宗旨,提出了“改古越方,民之便越”的变法主张,提倡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把眼光投向了更广阔的世界。此后,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郭嵩焘、谭嗣同、宋教仁、黄兴、毛泽东……一代又一代的湖南人,引领着中国近代历史的舞台,成为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精英群体。
这一切,南宋都继承了下来,承汉唐之大成,开明清之先河,成为湖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我们没有理由忘记这样一个悲壮却依然辉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