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发明之前,纺织品使用的原材料是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丝绸的发明时间。据考古材料显示,中国最早的丝绸出现在5000多年前的黄河流域,在郑州荥阳青台、王沟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就出土了用桑蚕丝制作的罗织物。
河南省荥阳市王沟遗址出土的瓮棺内发现的碳化纺织品及高清放大图。新华社记者李文哲摄。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回溯到5000多年前,看看当时的中国古代社会是什么样的状态?5000多年前,中国还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生产力低下,基本靠狩猎、采集、渔猎、自然农耕维持人口生存和繁衍,这个时期的纺织品是原始纺织品。
世界各国纺织都是从利用野生纤维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我国纺织业历史悠久,早在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我们的祖先就充分利用我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广泛采集各种可利用的野生纤维和动物毛发,制成狩猎采集用的原始绳、网。这种以采集为主的对天然纺织纤维的创造性利用,使人类摆脱了蛮荒,开辟了纺织品的起源。
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已经出现了缝纫、捻线、织布的技术,新石器时代的先民对天然纺织纤维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发明了纺锤和原始织布机,开始真正意义上的纺织纺织品。
良渚腰织机原理复原图,摘自国家丝绸博物馆2018年临时展览《神机——世界织机与织造艺术》图录
国家丝绸展览馆里的一组纺车
新石器时代后半期,出现了男耕女织的原始分工,古神农“自己耕种,妾织造”是对当时社会生产形态比较现实的推测,此时纺织原料的利用、原始纺织工具的制造、纺织产品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虽然当时使用的纺织材料主要是当地容易采集的,但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对纺织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满足基本的保暖功能外,还希望纺织品美观、舒适,于是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在漫山遍野的枝蔓之中寻找最优质的纺织材料。
在选材定型过程中,葛、麻、苎麻、羊毛等材料表现优异,受到青睐。后来,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纺织原料的利用由随机采集转变为逐步选择、人工栽培,植物纤维原料开始人工种植,羊也开始人工放牧。
现在我们回到正题,把讨论的焦点放在新石器时代,看看在丝绸发明之前,人们常用的纺织原料是什么。
1.葛藤
葛藤又名葛藤,为豆科藤本植物,枝条可达8米长,多生长于丘陵坡地或疏林中,全国各地均有分布。葛藤全身都是宝——葛根含淀粉,可制葛粉,葛茎含韧皮纤维,可捻绳、织布、造纸。其根、茎、叶、花均可入药。当然,古人最看重的是葛藤,它是一种常用的纺织纤维。
葛藤纤维是早期人类使用的重要纤维之一。葛藤布特别适合生活在多刺多水、气候湿热的山区人民。由于葛藤布透气性好,吸水性不强,出汗时不贴身,湿了之后也容易干。另外,葛藤纤维极其坚韧,可以保护皮肤不被荆棘划伤。
《韩非子·五豸》记载了尧作为中国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冬穿麂皮,夏穿葛布”的传说。江苏吴县曹鞋山遗址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地层中,发现了三块炭化的原始葛布绞织残片。经鉴定,这三块纺织残片的纤维均为野生葛布,而这块葛布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葛布。
葛藤在《诗经》中经常出现,有时也用来形容社会阶层的差别。《魏凤:葛藤屐》诗中说:“葛藤屐以藤编,霜冻中可穿。妇人手以葛藤织,可缝衣裳。”女裁缝即使在严寒的冬天,也穿着葛藤屐,忍受着严寒,纤纤玉手仍在辛勤地为女主人缝制新衣裳。
有时也描写男女之间深沉的爱情,如《望风·摘戈》“他摘戈,一日不见,如三月不见!”古往今来,男女之间最典型的爱情向往,也与摘戈、戈摘姑娘有关。
有时《国风·周南·歌谈》中还描写过一幅热闹的劳动场景:“谷中葛藤蔓蔓繁,叶茂密。黄鸟飞集于丛上,鸣声不绝。谷中葛藤蔓蔓繁,叶茂密。割洗,制成纱帛,穿而不破。”十分生动,是采葛织布的真实写照:
葛藤长得好长,蔓延在山间的山谷中,茂盛的叶子一片翠绿。一只美丽的黄莺从山谷中飞起,轻轻地落在灌木丛上,它那悦耳的歌声是如此美妙。葛藤长得好长,蔓延在山间的山谷中,成熟的叶子一片翠绿。把它剪下来放在锅里煮,随意织成细布、粗布,穿在身上真是令人愉悦。
格布,图片来源:搜狐网。
古代把较细的苎麻布称为“絺”,较粗的苎麻布称为“绤”。《礼记》记载“天子……,头带以絺”、“国君……,头带以绤”,说明不同等级的统治者使用不同品质的苎麻布。周朝为了保证织造衣服、鞋子的苎麻纤维供应,专门设置了“章阁”这一官职。
可见,葛藤的种植、采集和编织是当时的主要生产活动之一,作为纺织纤维的原料,葛藤一度占有重要地位,但后来被麻纤维所取代。
2. 大麻
大麻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用于纺织的植物纤维。大麻和苎麻是中国古代最常用的两种纤维。《诗经·国风·陈风·东门池》诗中就提到了这两种当时非常常用的植物纤维。“大麻”指大麻,“苎麻”指苎麻。
大麻是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北方地区为多。大麻雌雄异株,雄株茎细长,韧皮纤维含量多,品质好,成熟早,古人称之为“枲”。雌株茎粗壮,韧皮纤维品质低,成熟较晚,古人称之为“苴”。
麻的种植和收获时间大致相同,公麻在农历五月收获,母麻和麻籽在九月收获。麻比较柔软,可以制成细密的织物,而苎麻则比较粗硬,用它织成的麻布比较粗糙。周朝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专门的官职“典和”,负责生产优质的麻布。
大麻在史前中国社会中具有两种功能:纤维用于织布纺织,大麻籽富含油脂,可以食用。也许正是因为大麻能同时满足“温饱”的双重需要,人们才对它格外喜爱。早在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已开始栽培驯化。甘肃临夏东乡林家马家窑文化遗址出土的大麻籽与栽培种相似。河南郑州博物馆在郑州大河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大量大麻籽,表明当时可能已开始人工栽培大麻。
中国史前遗址出土了不少麻类遗物,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大量用作婴儿瓮棺的陶器,有的瓮棺内壁贴有麻布,已呈碳化状态,脱落的小块麻布上沾满了泥土,用来固定麻子的麻绳也已断裂。
骨灰盒棺材
麻布也在许多陶片上留下了痕迹,推测陶器可能是放在麻布上加工的。在制作陶坯之前,为了防止陶坯粘在陶器转盘等工作面上,通常会在转盘等工作面上撒上一层木灰或细沙,或在上面垫上一小块编织物或麻布,目的是便于陶坯制作完成后用双手捧起或用麻布等缓冲材料将其舀起并从转盘上移开。麻布痕迹可能就是在制作过程中留在陶器底部的。
麻布印痕最早是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河南仰韶村遗址发现的,他发现一些仰韶陶片上有清晰的布纹,推测布的原料可能就是麻。
3.
苎麻,俗称“中华草”,主要产于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是中国特有的多年生根作物,一次种植可多年获利。
浙江湖州钱山洋遗址出土了一些麻绳、麻线和麻布。经浙江省纺织科学研究院鉴定,其纺织原料均为苎麻纤维。经分析,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草绳多为苎麻材质,还出土了苎麻叶。
苎麻纤维纺织品是非常重要的纺织纤维,具有挺括、凉爽、易洗快干、坚韧、舒适、有光泽等特点。其最大优点是纤维纤细坚韧,可纺成单纤维,还具有良好的防潮、耐腐蚀、质轻、洁白等特点。因此,在各个时期的纺织生产中都不断得到应用,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
荣昌苎麻夏布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片来源:手工艺网。
4.毛泽东
动物毛皮(翠)在丝绸发明之前也是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我国的毛纺织技术起源于青海、新疆、甘肃等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禹贡》曾记载,传说中的夏禹时代,北方和西北的兄弟民族就与中原地区交换加工好的毛皮和毛纺织品。周朝还专门设置了“掌陂”的职位,负责收集制毡用的皮革和毛皮。
当时使用的羊毛纤维包括所有家畜和其他野生动物的比较细软的毛发,包括羊毛、骆驼毛、牦牛毛、马毛等,统称为“绒毛”。后来,经过长期的织造实践,人们逐渐选定羊毛等少数品种。这一时期,人们重视饲养羊,但并不排斥使用其他动物的羊毛。
1957年,青海都兰诺木洪原始社会晚期遗址出土了毛织物残片,除羊毛外,还可鉴定出牦牛毛。已知最早的羊毛纤维可能是1972年甘肃永昌元阳池新石器时代墓地29号墓出土的细石筒中发现的黄色纤维,经鉴定为羊毛,年代为公元前2300-2000年。
毛呢斗篷残片,展出于中国丝绸公司2013年临时展览“茫茫大海中的沉船——新疆小河墓地出土毛呢织物的整理与研究”。
从文字记载来看,最重要的是《诗经·有风·七月》中的诗句“衣不蔽体,何以度年?”褐是一种粗毛织物,是当时劳动人民的主要衣着材料。
综上所述,从考古材料和参考神话传说可以推断,在丝绸发明前5000多年,我国广大地区的原始社会晚期,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葛藤、麻、丝,西南、西北地区的羊毛,都是常用的纺织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