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一根距今3500多年的权杖和权杖上的牛胶残留物(图C)(图片由杨益民提供)
新疆网(记者 宫亮亮)一根3500年前的权杖上,除了保存着古人对神秘力量的向往,还保存着什么秘密?11月27日,中国科学院大学科学史与考古系副教授杨益民及其科研团队在小河墓地出土的一根权杖样本上,有了惊人发现。
他们提取了法杖上骨雕镶嵌所用的极其难得的黏合剂,经过科学分析,发现这种黏合剂是牛胶,属于明胶的一种。
杨益民说,这是迄今为止经科学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使用的胶粘剂,将我国使用动物胶的历史追溯到3500年前。
“此次发现的牛胶也是我国发现的最早的动物胶,可以追溯到夏末商初。”杨益民说。
明胶是由动物的骨头、皮和筋腱煮熟后制成的。根据以往的发现,中国最早使用明胶是在汉代。战国时期,蜂蜡也被用作粘合剂。
杨益民介绍,动物胶的使用有力地推动了复合工具的发展,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意义。但古人使用的胶水是由有机物组成的,长期埋藏后往往会降解,因此对其科学解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目前国内相关研究仅涉及历史时期彩绘颜料层中胶水的使用情况,而对胶水的确切生物来源关注不多。
此次,杨益民团队通过红外光谱、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科学方法,从工作人员身上提取了数毫克的残留物,得到了准确的结论:这种胶水是由牛骨制成的。
杨益民认为,正是因为小河墓地独特的自然条件,这种动物胶才得以在地下存留千万年而不被降解。
此项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科技考古专业期刊《考古》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小河的先民懂得综合利用牛
小河墓地是距今约3500-4000年前罗布泊地区一个古老部落的公共墓地,被称为“万棺之墓”,位于罗布泊地区孔雀河下游河谷南约60公里的沙漠中。杨益民说,蛋白质组学方法可以有效识别蛋白质的类型和种类,在古有机残留物分析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这种牛肉胶其实就是一种明胶。”杨益民说,把骨头放进锅里,用小火煮,浮在表面的就是胶。“这种煮法比较方便,而且制成胶粘剂,主要成分就是胶原蛋白。”杨益民介绍。
同时,这一发现也揭示了牛在小河先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小河墓地考古发掘过程中,考古队注意到了小河墓地奇特的“船形棺材”。经过考古发现,棺材是用就地宰杀的活牛做成的,立即剥皮,整个棺材用新鲜牛皮包裹。杨益民说,牛不仅为小河先民提供肉、奶、牛皮、牛筋、牛粪,其骨头还被用来制作胶水,小河先民很懂得综合利用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