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 记者 孙廷文 温龙杰 在新疆小河陵园出土的一根3500多年前的棍子上,中国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用来在棍子上镶嵌骨雕的活页夹。
中科院大学科技史与考古学系副教授杨益民27日表示,这是迄今为止经科技分析证实的我国最早使用的胶粘剂。它追溯了中国动物胶的使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大约 3,500 年前。
“这次发现的牛胶,也是国内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动物胶,可以追溯到夏末商初。”“杨一民说。
明胶是由煮熟的动物骨头、皮肤和肌腱制成的。根据以前的发现,中国已知最早使用明胶是在汉代。战国时期,也有使用蜂蜡作为粘合剂的历史。
据杨益民介绍,动物胶的使用来源于复合工具,有效地促进了复合工具的发展,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古人使用的胶水是由有机物组成的,长期埋葬后往往会降解,因此其科技分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目前,我国的相关研究只涉及历史时期涂漆颜料层胶的使用,而很少关注胶水的确切生物起源。
杨益民和他的研究团队,通过红外光谱、蛋白质组学分析等科技方法,从工作人员身上提取了几毫克的残留物,最后得到了准确的结论,得出结论,这种胶水是用牛骨制成的。
杨一民认为,正是因为小河公墓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种动物胶才能在地下停留数千年而不被降解。
据悉,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技考古学》专业期刊《的》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碳项目、中科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小河陵园位于新疆罗布泊区孔雀河下游河谷以南约 60 公里的罗布沙漠中,东距楼兰古城遗址 175 公里,西南距若开镇 36 公里。2003年10月,小河陵园综合发掘工程正式启动,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被评为“2004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