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有关巡视齐武帝孝昭静安陵的文章发表后,有访客对文章前半部分对于寻找目标的曲折过程的描述并不以为然,嘲讽其为“无稽之谈”,并表示:“跟着高德走就好了!”
或许,有很多网友和这位访客持有同样的看法,只是不愿意明确地说出来而已。
这里简单说明一下:文章虽然是新发表的,但文中描述的却是十几年前的老故事。如果细心的话,可以注意到我每篇文章的尾图左下方都标注了“…年…月…日参观”的字样。目的之一就是尽量区分“此时此景”和“彼时彼景”的区别,避免产生歧义。比如2011年春天我在丹阳参观南朝陵墓石刻时,当时使用的车载外置GPS导航的精确度和今天是绝对没法比的。很多时候,在一些地方,连有名字有姓氏的村落都很难找到,更别说荒野中的文物了。
比如,2011年春天,丹阳平原上散布的南朝石刻还没有围栏,游客可以近距离观赏每一尊石兽。但今天呢?
这就是为什么我总是在文章末尾标注参观日期。
好了,我们暂时停止这些无关的闲聊,回到正题上。
参观完齐孝泽静安陵武帝石刻后,丹阳境内十一处“全国重点保护”南朝石刻中,只剩下岭口镇一处了。趁着好时机,我们调转马头,没有多做停留,便直奔岭口镇。
这次很简单,岭口镇很有名,我让GPS告诉我去哪里,走路的时候不用找方向,一路上感觉一直都是沿着河边走,转眼间11公里的路程就走完了,到了岭口。
岭口是一座鞋城,到处都是皮鞋厂,不过我们的心思并不在这里,首要任务是寻找石刻。
知道石刻是在河边,我就按照“见桥就停车,沿河边找”的原则,你知道吗,这一招还真管用,没一会儿,我就找到了小凉河边的岭口石刻。
小凉河,旧称小港,是齐梁时期为帝王陵墓开凿的人工水道。齐梁帝王陵墓散布在小凉河两岸,入口称“陵口”。现存“天禄”、“麒麟”两座,是丹阳地区规模最大的南朝帝王陵墓石刻。
据《丹阳县志》记载,齐梁时期,王公大臣祭陵时,从京城建康出发,沿秦淮河,沿破岗渡向东,经二十四道坝,进入南兰岭小岗,前往各陵。小岗入口处有石兽镇守,成为陵区入口的标志。
除了这对石兽之外,齐、梁皇陵入口处是否还有其他标志性建筑不得而知,即便这对石兽也因1956年京杭大运河拓宽、1977年小凉河疏浚而屡屡被移动,所幸并未被移走太远,并未被重新安置。
“麒麟”位于小良河西岸岭口村委会门前的健身广场,面朝东,四足、口鼻部均已残损。因靠近路边,临路一侧安装了大铁护栏,防止过往车辆刮伤、碰撞石兽。这也是我们当时参观的丹阳十一处“国家重点保护”南朝墓葬石刻中,唯一安装了护栏的石兽。
岭口石刻不仅规模在丹阳石刻中最大,而且造型匀称,图案精美,雕饰优美。
该麒麟“身长3.95米,残高2.9米,颈高1.7米,体围3.6米”,为雄性,四足及吻部全部受损,颌下胡须亦有修复痕迹。
然而,由于处在公共娱乐场所,“独角兽”却成了人们玩耍、攀爬的“玩偶”,小小的翅膀成了人们攀爬的脚凳,被磨得锃亮,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不仅如此,为了方便攀登,石兽旁边居然还立着一块“上马石”,这难道是“放低身份,与民同乐”的极致吗?
他们知道装半边护栏防止车辆碰撞,却依然允许人攀爬玩耍,这客观上说明人们对文物保护尺度的把握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殊不知,与河西的“麒麟”相比,河东的“天禄”的情况更加令人担忧。
在“天禄”茉莉鞋厂车间墙脚下,一条用塑料布围起来的排气管从厂房里伸出,出口就在天禄的正前方。伴随着呼呼的风声,一股刺鼻的气味让人不得不捂住脸,快步走。
要知道,我们可以捂住口鼻忍受一阵子,但是对于天禄来说,这种腐蚀性气体是他无法避免的,必须日夜与之共存的。
更为讽刺的是,这条排放工业废气的“排气管”居然与“国家纪念碑”联系如此紧密,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天禄“身长4米,残高3.6米,颈高3米,体围3.9米。”也是雄性,双腿残缺,头上无角。
与江对岸的麒麟一样,天禄同样有着庞大匀称的身躯和精致典雅的花纹,可惜不知什么原因,左右两侧的麒麟保存状态差别很大。
我们不能断定天鹿左侧的腐蚀和鞋厂的废气排放有关,但是我们看到的情况必须也应该改变!
一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天利现在怎么样了?我很想念他。
采访日期:2011 年 4 月 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