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光同志,中共党员,中国著名武术家、教育家,武术九科,北京体育大学创始人之一,原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教授,于11月27日15时在北京逝世。 2010 年,享年 96 岁。
张文光同志1915年1月出生于河南同徐县。他于 1948 年参加革命工作,1952 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79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张文光同志历任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委员、中国青年联合会委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兼顾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级体育协会委员。曾获体育工作30年荣誉奖、新中国体育先锋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荣誉奖、国际武术贡献奖等近30项表彰和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役后,他被评为中国“十大著名武术教授”之一,被誉为中国武术三大拳手之一。
张文光同志从事武术教育60年,是新中国武术的先驱,为武术运动的传承、武术人才的培养、武术学科的建设、武术理论的发展、武术比赛规则的制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播。
张文光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和国家的体育事业。他思想开朗,不计名利,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我们国家的体育事业中,我们为失去这样一位好战友感到悲痛。当我们深切哀悼他时,一定要化悲为力量,学习他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科学的实践勇气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这
张文光同志遗体告别仪式于2010年11月29日上午9点在丰台区鲁泾路1号北京穆斯林公墓举行。而按照张文光先生的遗愿,葬礼很简单。
讣告特此为讣告。(附上张文光教授的简历)。
张文光同志的一生
中国共产党杰出党员,中国著名武术家、教育家,武术九段,北京体育大学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一位武术专业研究生导师和教授,原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主任张文光同志,于11月27日15时在北京逝世。 2010 年,享年 96 岁。
张文光同志1915年1月15日出生于河南省同圩县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1929 年,他跟随现代茶拳大师常振芳,研究茶拳系统的各种拳法。1933年,他考入南京中央国书博物馆,系统学习了长拳、太极拳、兴义拳、八卦掌等拳击器材,以及摔跤、拳击、散打、矮兵、长兵等对抗性项目。1934 年,他获得了他运动生涯的第一个全国冠军——全国轻量级中国摔跤锦标赛。
1935年底,张文光被选为南阳旅游团武术队的一员,到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东南亚国家和地区表演武术,赢得了当地人的普遍好评和好评,在将中国武术推向世界的道路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1936 年 6 月,作为中国体育代表团武术队的一员,他前往德国柏林参加第 11 届奥运会。在柏林、法兰克福和汉堡,他表演了茶拳、梅花刀、锁枪等武术表演,动作矫揉造作,动作迅速沉稳,风格独特,尤其是与温景明一起表演的“空手枪”赢得了全场掌声。张文光同志第一次成功地将中国武术带入奥运赛场,将中国武术精髓展示在世人面前。这也是中国武术首次出现在奥林匹克赛场上。
同年冬天,在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徐英超的推荐下,张文光被上海体育学院聘为武术教练,从此开始了他的武术教学生涯。抗战开始后,他参加了抗敌青年团的武术教学工作。后任教于国立体育师范学院和天津河北师范大学体育系。
1949 年 10 月,他被天津市体育委员会推荐参加全国体育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并当选为全国体育联合会常务委员。会上呼吁全国武术界、体育界团结一致,为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武术运动而努力。会后,他受到了毛主席和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53年秋,他参加了新中国第一届全国体育大会——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表演赛艇大会的筹备和组织工作,并担任大会武术比赛的裁判长。大会的成功召开,对武术运动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地的武术组织和群众活动也得到了迅速而蓬勃的发展。
1953年夏天,应中央体育学院(现北京体育大学)预科主任徐英超同志的邀请,张文光同志来到新成立的中央体育学院任教。张文光和他的同事们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武术系,编纂了第一批体育院校武术教材,培养了第一批武术研究生。
1958年,张文光同志参与编写了中国第一部《武术比赛规则》,该规则在1959年第一届全国运动会武术比赛中正式采用。新规则使武术比赛的内容、方法和标准逐步科学化、标准化,为武术走出课堂教学,走向赛场提供了统一的标准和处罚尺度。
1960年,张文光同志随周恩来总理率领的中国友好代表团访问缅甸,参加了缅甸独立30周年庆祝活动和巡回演出,还与缅甸武术界和海外华侨武术爱好者进行了多次技术交流,进一步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使“中缅友好”这朵盛开的花朵更加璀璨耀眼。
1962年,张文光同志组建了北京体育学院第一支武术队,不仅提高了武术教学水平,也进一步向外界宣传了中国武术。武术队为周恩来、邓小平、贺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其随行的外国代表团表演了数十次。外国元首、政府首脑和世界名人观看了这场表演,包括西哈努克、金日成、胡志明、崔勇健和泽登巴。1972 年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访华时,对中国武术队感到惊奇,回国后立即邀请中国武术队访问美国。
1969年,张文光同志被派到山西省国家体委“57干部学校”与北京体育学院的教职员工一起工作,接受了貧农和中农的再教育。劳动之余,他还不忘练武,所以他用铁锹作为工具,安排了一套武功套路,锻炼身体,弘扬武功。1973年,他随体学院“武术革命战斗队”来到南口机械车辆厂,探索武术和摔跤的教学改革,并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为了帮助职工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张文光同志以大大小小的锤子为工具,创造了一套“锤子套路”,受到了职工们的好评。后来,这套锤子套路也被选为“十一”国庆演出节目,将在天安门广场演出。
1978年,张文光同志参加国家体委武术三手研究组,对武术三手工程进行研究和实验。武术三手传承了传统武术格斗的攻防技法,并以其独门特技、勇猛、惊心动魄、刺激性而引人注目,代表了中国武术发展的方向和水平。张文光同志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本项目相关竞赛制度和规则的实验、推广和制定,以及武术三手运动员、教练员和裁判员的培训,为武术三手运动的发展和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张文光同志吃苦耐劳,以身作则,乐于奉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武术、体育专业人才,率先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武术研究生和武术生。除了教学工作,张文光同志还积极开展武术科学研究,传承和梳理中国武术,推动武术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曾参与体育院校拳、枪、刀、剑、棍、散打等众多套路、武术教材的编写,以及武术比赛规则和裁判规则的制定。著有《中国茶拳》、《茶拳综合套路》、《少年拳击》、《中国茶拳典型器械套路》、《中国摔跤》、《广播太极拳》、《女子自卫》、《三手拳》、《春腿》等10余种武术专著;发表《中国武术发展方向》、《国外武术教学探讨》等多篇论文,为中国武术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张文光同志还组织和参加了许多国际、国内重大武术比赛,是武术、举重、摔跤等三个运动最早的国家裁判员。曾负责组织在河南省、浙江省、山东省、辽宁省、云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举办的全国武术比赛或全国武术观摩交流会,并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大体育武术比赛的裁判长、仲裁主任。
张文光同志广泛从事国际武术学术交流和传播,曾作为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武术专家和代表团团长出国访问。通过丰富多彩的武术学术交流活动,使中国武术得到了很好的宣传和推广,使武术运动在亚洲、非洲、北美乃至世界各地蓬勃发展。
1994年,张文光同志退休后,继续关心中国武术事业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特别是我院武术专业的学科建设和发展。他参加了《中国武术大全》的编委,80 岁时还去日本和台湾表演太极拳。张文光同志将一生献身于武术事业,展现了一位老共产党员、一位资深体育工作者的高尚风范。
张文光同志历任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委员、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总局武术研究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训练委员会委员、中国高级体育协会委员。曾获体育工作30年荣誉奖、新中国体育先锋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荣誉奖、国际武术贡献奖等近30项表彰和奖励,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退役后,他被评为全国“十大名武教授”之一,并被授予中国武林名衔系统九段最高段位,被誉为中国武术三大斗士之一。
张文光同志从事武术教育70余年,是新中国武术的开拓者,为武术运动的传承、武术人才的培养、武术学科的建设、武术理论的发展、武术比赛规则的制定做出了突出贡献。 以及武术文化的传播。
张文光同志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是中国青年联合会委员,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民主同盟北京体育大学支部主任。
张文光同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党和国家的体育事业。他心胸开朗,不计名利,胸怀宽广,勤奋学习,他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我国的体育事业中,我们失去了这样一位好战友,我们感到悲痛。当我们深切哀悼他时,一定要化悲为力量,学习他坚定不移的政治信仰、科学的实践勇气态度、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
张文光同志安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