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生日,人们都会来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达尔文墓前献花,悼念这位为人类做出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的葬礼于3月31日在剑桥圣玛丽教堂举行,他的遗体将于今年6月15日与牛顿、达尔文等大师一起安葬在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对于前往伦敦的各国游客来说,这座宏伟的哥特式教堂是必游景点,也是英国国王加冕典礼和王室婚礼的举办地。鲜为人知的是,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还是一座国家公墓,这里埋葬着3000多位英国王子、贵族和名人,包括伊丽莎白一世、牛顿、达尔文等人。
在欧洲,墓地要么是宏伟的教堂,要么是郁郁葱葱的林地,没有一丝荒凉之感,反而有种安宁祥和的感觉,再加上名人墓地众多,往往成为别具一格的旅游景点。
威斯敏斯特教堂挤满了名人
威斯敏斯特教堂又称西敏寺,建于公元960年左右,全用石头砌成。公元1042年左右,英国国王爱德华一世下令扩建威斯敏斯特教堂。爱德华一世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又称“忏悔者”。据说这里原本有一座修道院。爱德华一世曾答应教皇去圣地朝圣,但未能如愿。为了“赎罪”,他应教皇的要求,在修道院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新教堂,献给耶稣的大门徒圣彼得。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教堂,其实是1245年英国国王亨利三世为纪念爱德华一世而重建的,经过近300年的修缮,直到1517年才竣工。
如今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是英国国王举行加冕仪式、王室成员举行婚礼的大厅,2011年4月29日,威廉王子的婚礼就在这里举行。威斯敏斯特教堂其实是一座国家公墓,这里不仅埋葬着英国王室贵族,还埋葬着许多对英国乃至全人类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物,如科学家达尔文、牛顿、文学家狄更斯、乔叟等。因此,参观威斯敏斯特教堂不仅可以重温英国历史,还可以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在威斯敏斯特教堂安葬的众多名人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他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获得国葬的科学家。“他用近乎神圣的头脑和独特的数学原理,探索了行星的运动和形状、彗星的轨迹、海洋的潮汐以及光的不同光谱……”牛顿的墓志铭概括了他一生的杰出贡献。牛顿墓位于威斯敏斯特教堂大厅的中央。他的石棺上有一块画板,描绘了一群男孩在使用牛顿的数学仪器;石棺上方是牛顿躺在一堆书上的雕塑,身边有一位天使陪伴;背景雕塑是一个球体,上面绘有黄道十二宫和相关星座,以及1680年出现的大彗星的轨迹——这颗17世纪最明亮的彗星因被牛顿用来验证开普勒定律而闻名。
除了牛顿,达尔文、麦克斯韦、法拉第等众多著名科学家都埋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如今,霍金也将葬在这里,陪伴他们。
除了著名科学家,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南翼还有一个著名的“诗人角”,这里埋葬了120多位对世界影响巨大的文学大师,如乔叟、狄更斯、哈代等。关于这个“诗人角”,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乔叟是英国诗歌的奠基人,他的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被誉为世界文学流派的宝库。不过,乔叟死后被葬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并不是因为他的文学成就,而是因为他生前是英国王室修建工程的负责人。不过,乔叟生前失宠,教会因此再三考虑他的埋葬地点,最终将他的墓安排在一个角落里。想不到,此后的英国作家都以能葬在乔叟旁边为荣。久而久之,这个不起眼的角落逐渐成为诗人、作家死后“聚会”的地方。
拉雪兹神父公墓将革命历史与浪漫融为一体
如果说威斯敏斯特教堂有着英国的“贵族”气息,那么法国的公墓则更多地体现了法国大革命以来“自由、平等、博爱”的精神。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巴黎市中心的拉雪兹神父公墓——30多万普通人与莫里哀、肖邦等名人埋葬在一起,这也是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魅力所在。
对于初次参观拉雪兹神父公墓的游客来说,第一个要问的问题就是拉雪兹神父是谁?他是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的神父,掌管宗教事务长达34年。后来路易十四给了他一块土地,拉雪兹神父在那里建立了修道院。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巴黎的人口日益增多,市中心也越来越拥挤,为了防止疾病传播,巴黎市政府禁止在市中心建立墓地。于是,当时还属于郊区的拉雪兹修道院及其周边地区便热闹起来。1804年,巴黎市政府收购了修道院,随后拿破仑下令将其改建成墓地。
为了鼓励人们使用这座公墓,法国开展了一系列宣传活动。1804年,法国喜剧作家莫里哀被重新安葬在拉雪兹神父公墓。1849年,年仅39岁的天才音乐家肖邦在巴黎去世,也葬于此。此后,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愿意在名人死后陪伴在侧。据不完全统计,这里一共安葬了近100万人,目前约有30万座普通人墓和100多座名人墓。除了莫里哀和肖邦,大作家巴尔扎克、歌剧《卡门》的作者比才也葬于此。他们虽然都是名人,但墓葬也比较简陋。
拉雪兹神父公墓的另一独特之处,是它与人类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紧密相连。在拉雪兹神父公墓的东北角,有一面长约20米的灰砖墙,墙上有一些很深的弹孔。墙上镶嵌着一块白色大理石碑,上面用法文写着金色大字:“献给公社阵亡者,1871年5月21日至28日”。这就是著名的“公社战士墙”,纪念在巴黎公社运动中牺牲的战士。1870年至1871年,普法战争爆发,法国战败;1871年1月,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加冕为皇帝,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但新成立的法国资产阶级政府软弱无能,引起人民的强烈不满。 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这是人类无产阶级革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然而,巴黎公社遭到资产阶级军队的反攻,步步溃败。5月28日,巴黎公社战士退到拉雪兹神父公墓进行最后的抵抗,“公社战士之墙”就是他们最后倒下的地方。
在拉雪兹神父公墓,有一座独一无二的墓地,甚至可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座——奥斯卡·王尔德之墓,他的墓碑上曾刻满了红唇印。奥斯卡·王尔德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以戏剧、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他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名言“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有些人仍仰望星空”经常被人们引用。
▲奥斯卡·王尔德的墓碑上曾布满红唇印,现今有玻璃栅栏保护着。
王尔德虽然才华横溢,但是一名同性恋者,这在当时保守的英国社会是不被容忍的。1895年,他因“严重猥亵罪”被判入狱两年。1897年出狱后,王尔德对英国极度失望,移居法国巴黎。1900年,一代文坛奇才因病在巴黎一家旅馆去世,终年46岁。王尔德死后被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他的墓地面积约10平方米。墓碑以白色大理石为基座,上面以他诗集《狮身人面像》中的形象为蓝本,雕刻了一个小型狮身人面像。自20世纪80年代起,王尔德的崇拜者纷纷来此悼念他,不少女孩情不自禁地在他的墓碑上留下红唇印。久而久之,这块小小的墓碑上就布满了红唇。王尔德为何如此受女性欢迎?也许是他英俊的外表,也许是他出众的才华,又或许是他的另一句名言:“女人是用来爱的,不是用来理解的。”
但红色唇膏印也带来了烦恼。唇膏会渗入墓碑,每次清理都会对墓碑造成损坏。在王尔德后人的呼吁下,巴黎政府在2011年彻底清理墓地后,为墓地修建了透明玻璃墙。如今,如果你爱王尔德,在玻璃墙上留下红色唇膏印或许是个不错的主意。
维也纳中央公墓成为音乐大师的最后安息之地
“音乐之城”维也纳不仅有举世闻名的金色大厅,还有一座安葬着贝多芬、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的墓地——维也纳中央公墓。维也纳中央公墓位于市区东南郊,占地面积约240公顷,内有33万座墓穴。中央公墓始建于19世纪上半叶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统治时期,最初只有王公贵族才能安葬于此,后来逐渐向普通市民开放。
维也纳中央公墓由于面积巨大,被分成数个墓地,其中32A号墓地安息着20多位顶尖音乐大师。他们的墓碑形成一片大致呈圆形的碑林。碑林中央是一块极其朴素的白色石碑,上面是音乐女神的铜像,中间是一幅头发浓密的铜质侧面像。这就是“音乐神童”莫扎特的纪念碑。与其他音乐家的墓碑上都有生卒年月不同,莫扎特的纪念碑上没有这样的标记,说明莫扎特并非葬于此。
▲维也纳中央公墓内的莫扎特纪念碑。
那么莫扎特为何没有葬在这里呢?这也牵涉到一个历史之谜。1791年,年仅36岁的莫扎特因病去世,葬于圣马克斯公墓。当时,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提倡葬礼改革,实行集体安葬。因此,莫扎特的遗体被放在一个木棺中,与另外四五个人合葬。再加上按照“简葬”规定,墓碑是不允许立的,所以只插了一块木牌。后来,木牌也消失了,所以莫扎特最终葬于何处也成了一个历史之谜。
1859年,雕塑家汉斯·加塞尔在圣马克斯公墓为莫扎特修建了一座简朴的纪念碑,他或许会被葬于此。1888年,中央公墓设立了“荣誉之墓”,用于安葬音乐家。维也纳市政府最初考虑将莫扎特的遗骸移至此。但由于无法确定其墓地的具体位置,也找不到其遗骸,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将加塞尔制作的纪念碑移至此。这便是如今中央公墓莫扎特纪念碑的由来。随后,其他音乐家的墓地也被移至此,形成了现在的“荣誉之墓”,吸引了众多音乐爱好者前来悼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