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绣江山,谁记得南朝盛事?群山环抱故国清河,发髻相望;孤浪打孤城,风吹桅杆飞过天际。——周邦彦《西河·金陵怀古》
以上这首诗出自北宋诗人周邦彦的《西河·金陵怀古》,描写了北宋末年宋徽宗年间金陵(今南京)的风貌。这首诗是我中学时学的,当时只知道词句优美,却不知道诗中讲的是什么。
南朝是宋、齐、梁、陈四朝的统称,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天禄”是南朝石刻的代表作品,是传说中经常守护帝王陵墓的神兽。“南朝四百八十寺,烟雨楼阁多”,昔日的帝王陵墓已成荒山,唯有残存的碑刻诉说着尘封的往事。
在芬芳的四月里,让我们从历史出发,去寻找那些年所学过的、在我们心中回荡的场景。
宋刘裕初宁陵石刻
麒麟镇位于南京麒麟门外。陵前有一对有翼石兽,东为天禄,西为麒麟,各高3米。天禄胸腹侵蚀严重,四肢缺失,腿折断,尾部折断;麒麟头腭断裂,腰部及四肢开裂。石兽造型稳重庄严,与汉代石刻风格相似,为南朝时期最早的石刻作品。
陈文帝永宁陵石刻
位于南京市栖霞镇新河村狮子冲田野中。陈文帝墓前有两尊石麒麟,均为雄性兽,东尊为双角麒麟,西尊为独角麒麟。保存完好,矫健有力,筋骨健硕,华美绚丽,光芒四射。是南京南朝墓前雕刻最为精美的一对石麒麟。
梁建安孝尉王墓石刻
位于南京栖霞区仙心路弓箭玻璃器皿(南京)有限公司北侧小公园内,仅存两根石柱,已断成数截。东柱有柱身、柱座,完整,为双尺座,高0.42米,双尺环,口含珍珠,头生犄角,身生羽翼。西柱有柱盖、柱身、柱座,柱身上刻有24道波纹图案,柱额上镌刻的“梁古时中府”等字样尚可辨认。柱座原裂为两截,已挖出后修复。
徐家村墓志铭遗失
位于南京市栖霞区燕子矶镇附近徐家村(今金陵石油化工公司第一化工厂一厂区内)。墓主人不详,仅存神道石柱一根。柱头圆盖及小辟邪已失。柱身饰24条瓜棱纹。顶有宽1.10米、高0.80米的长方形柱头,碑文已脱落不见。柱头下有一圈绳辫纹和一圈缠龙纹。柱座上圆下方,顶有二龙纹,下有方形座。座四边已不见。
萧敬墓石刻
位于南京栖霞镇石岳村农田中的萧静墓辟邪柱,气势宏伟,高大,南京的城市标志即以此为原型,该神道石柱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南朝陵墓石柱之一。
南凉萧修墓石刻
位于南京东北郊甘家巷小学内,是目前发现的南朝墓葬中石刻刻画最为丰富完整的遗址。现存石质辟邪物两件、石柱、石柱座各一件、石碑三块、碑座两块。两件辟邪物东西相对,相距18米。东面辟邪物完整,西面辟邪物略有残损。二者均十分巨大,布满雕刻的头发纹。现存碑三方,两立一卧。碑文为南朝书法家贝懿元所书,对研究书法史有重要价值。
梁桂阳王建萧荣墓石刻
位于南京炼油厂小学东侧空地,现存石刻2种3件,其中石煞2尊,东北、西南相对。东北侧的煞尊为雌性猛兽,保存完好。两尊石煞尊均张口昂首,长舌垂胸前,头上生鬃毛。这两尊石煞尊是南京地区发现最早的石煞尊。东北侧石煞尊前方,神道石柱柱头上,有一尊小煞尊。神道石刻西北约1公里处,1980年9月发现萧荣夫妇合葬墓,出土两块石墓志。
最后给大家介绍三件因收藏于博物馆而未被列入国家保护的南朝石刻,第一件是太平村遗失的墓石,专家推测这是昭明太子孝统墓前神道石刻,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姜王庙出土的石质避邪符,现藏于南京博物馆(朝天宫)。
东山桥出土的石柱,现藏于南京博物馆(朝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