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北京六年制学校的几位老师接到命令,要挖掘清代名人的坟墓。这个人就是李莲英。
只是平时握笔的老师都不是专业的碰金船长。除了精神上的压力之外,他们的体力也不是那么好。
费了好大劲,他们才打开了墓门,进入了墓室内。一座豪华的棺材出现在了他们的面前。随着清理工作的进行,原本漆黑的坟墓变得更加阴暗,不少工作人员都出了一身冷汗。
只因为李莲英的棺材里只有一个孤零零的头骨,没有任何躯干。
这位晚清显赫、深受慈禧重视、深受光绪喜爱的大太监,在晚年过着怎样的生活呢?他的死是意外吗?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李莲英进宫之旅
“男人凭什么进宫当太监?”
这是很多现代人都困惑的问题。
答案也很简单。他们要么是无法生存而想谋生的人,要么是想出人头地却无路可走的人。
紫禁城里的太监们再穷,吃的也是皇家食品。虽然价格高,但门槛低。与参加科举考试的士人不同,三年不到一百人,考生人数非常多。
有些人当了太监,娶妻生子后就不用再为传宗接代而烦恼了。有的人家里有很多兄弟,并不是只剩下他们一个人。还不如进宫成就一番事业,帮助家庭。
李莲英属于后者。
李莲英,原名李进熙,1848年出生于河北,在家中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因为父亲的缘故,全家搬到了北京。京城生活并不好过,李家过着惶惶不可终日的生活。
为了缓解生存压力,李莲英首先被送到郑亲王府当太监。由于他乖巧聪明,13岁时就被郑亲王送入宫中。
刚进宫的李莲英,在纪念馆和景仁宫工作了三年,才调到慈禧居住的长春宫。
此时的李莲英还叫李进熙,还是一个16岁的少年。
当时慈禧太后最宠爱的太监是安德海,但这个太监却搞不清他的地位。他在宫里恭顺,在外面却狂妄无比,最终被山东巡抚斩首。
有了安德海的教训,李莲英做事更加谨慎了。他千方百计地研究慈禧的爱好和性格,凡事讨好她。慢慢地,李莲英成了慈禧离不开的人。
最终,入宫14年后,她被慈禧改名为李莲英,成为所有太监之首。
在这个过程中,李莲英的做事风格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一日不敢放松。这体现在他的墓志铭中:“凡事恭敬,凡事宽容,长年不懈怠”。
如果你尊重上级,你自然就会受到重视。
宽待下面的人,就会少遭暗杀。
这就是李莲英的生活方式。
慈禧的“妻子”和光绪的师父
由于行事谨慎的作风,李莲英在慈禧心中的地位在此后的几十年里一直是不可替代的。 46岁时,被慈禧赏赐头上二品花翎。要知道,早在雍正时期,就规定太监的品级仅限于四品。
李莲英是清朝唯一的二品太监。
尽管慈禧权力欲极强,而且总是说真话,但她毕竟是一个女人。多年的明里暗里的攻击,难免让她感到疲惫不堪。晚年的他看起来更像一个孤独的老人。
皇帝整天想着夺权,官员有顺有逆,列强虎视眈眈,百姓怨声载道。在这样的环境下,慈禧唯一能找到片刻放松和信任的人就是李莲英。
每天吃饭喝酒的时候,慈禧和李莲英都会派太监去相见,或者亲自问候,可以说是早晚太平之时。慈禧无聊的时候,就会亲自来看李莲英:“莲英,我们去散步吧。”
西园和颐和园里,到处都有两人行走的身影。
光绪和慈禧的关系紧张,年轻的皇帝白活了。除了身份之外,他无法调动军队,而朝中的大臣也大多是慈禧的人。长期生活在深宫,连人身安全都掌握在别人手里。
不过,作为慈禧的心腹,李莲英对光绪照顾得很好。
不仅从小就受到照顾,在慈禧仓皇逃往保定的时候,他也对光绪照顾得很好。由于物资有限,大家都在为慈禧服务。但光绪连侍奉他的人都没有,睡的被褥也不齐全。
寒冷的冬天,光绪无法入睡,只能坐在油灯前。李莲英看到这一幕,抱住光绪的大腿,哭道:“这个奴才该死。”然后,他把自己的被褥送给了光绪。
“没有李树达,我就活不到今天。”回到北京后,光绪对其他人说道。
水大就是师父的意思,可见李莲英的地位。
但要想戴上王冠,就必须承受它的重量。主人给了你地位,你就得承担一些责任。
官员眼中的李莲英
公务员对太监的憎恨由来已久。纵观皇皇历史,宦官扰乱朝政的事件不计其数。一旦有任何一个宦官垄断了权力,脱颖而出,就会引起文官们的警惕。
但皇帝却支持宦官,以对抗文官。这就陷入了僵局。
光绪二十年,李鸿章花费巨资,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消息一出,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他们在纷纷指责李鸿章的同时,也把李莲英也拉了过来。
归根结底,慈禧不能直接批评李莲英,所以她攻击李莲英,说他影响了朝廷的决策。
这件事涉及的事情相当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地方官员对慈禧垄断限制皇帝权力的不满。就像乘败之机一样,李鸿章等追随慈禧的大臣也被允许离开。
慈禧怎么会同意呢?她当即以皇上的名义表示,天下大事皆听太后之命。喊得最凶的福建道观御史安维钧,直接被免职,发配从军。
于是,引起了更多的议论。朝臣们还是不敢直接骂慈禧,把火力都集中到了李莲英身上。庆幸的是,李莲英并没有做出任何影响决策的事情。那些骂他的人拿不出证据,只好不了了之。
如此看来,这个李太监似乎是一个好人,又是一个愤怒的小老婆。
但李莲英也不是无辜的人。诚然,他为人恭敬,确实不乱,但他对金钱的贪婪也不假。
李莲英的自私
有句俗话说:“为官千里,只为钱财”。更何况当太监还需要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所以,李莲英努力了很多年,终于成为了一个大人物。他怎么能这么诚实呢?
当地那些想为家族成员谋取仕途的豪门,大多都走上了李莲英的道路。当然,踏脚石就是钱。对于这种事情,慈禧都会视而不见,如果影响不大的话,也会同意。
慈禧出逃时,当地政府必须承担所有费用。具体数额由太监决定。如果你想赚更少的钱,你就必须找到人脉。小太监好办,只花了几两银子。但李莲英这种级别的人,却很难对付。没有一百两是绝对不可能对付的。
这只是李莲英赚钱的一种方式。凡是涉及王宫开支的事情,他都可以插手。每次不多,一百多两银子。但经过几十年的这样做,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数字。
李莲英一直过着这样幸福的生活,直到1898年。
这一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文革派再也不能容忍慈禧独揽大权,于1898年发起了轰轰烈烈的维新运动,旨在改革体制,让光绪掌权。
1898年维新运动的结果大家都知道。慈禧软禁了光绪,并杀害了维新人士。改革以失败告终。
但在这期间,李莲英的态度却十分微妙。
他一直是慈禧的心腹,但他并没有明确支持慈禧,而是明智地选择保护自己。
这让慈禧很不高兴,开始疏远他。
李莲英身边的人也注意到了这一点,试图试探李莲英的看法,但李莲英始终保持沉默。
每当他看着西苑的落叶,他总会想:“没关系,我们活不了太久了。”
慈禧去世后的李莲英
1908年,慈禧病逝于西苑忆銮殿。李莲英全权负责处理后事,亲自守丧百日。此时,宫中掌权的人是隆裕太后。
既是皇帝,又是臣子,李莲英想要安然退休,还需要她的点头。
为此,李莲英将慈禧几十年来送给他的七大箱金银珠宝献给了隆裕太后,并感慨地说:“这些都是皇家的东西,不能留在民间,我已经这些东西我精心保存了几十年,但现在我已经老了,不能再驱赶了,恳求太后让我回到家乡,把这些东西还给我的主人。”
中心思想是,如果我把钱奉献给你,让我安详地死去。
隆裕太后是一位传统的女性。她看到李莲英很感动,所以拒绝了他。
过了一会儿,李莲英又跪下哀求道:“我侍奉太后五十二年,此生无以报答太后之恩,出宫后,一定要尽孝。”侍奉太后三年,尽一奴之孝。” ”
这一次说完,李莲英也不等隆裕太后离开,就悄悄离开了皇宫。从此,她过着隐居的生活,很少出现在公众面前。
然而,李莲英给隆裕太后的钱财只是冰山一角。
在河北老家,他拥有三十六公顷的土地和无数的奢侈财富。还有银行账户和商店存款,以及以他人名义开设的商店。宫内藏有白银三百万多两。
在北京海淀,李莲英还拥有三处豪宅。一个在军机处,一个在义芳居,一个在彩河坊。有的自己住在那里,有的让家人住在那里。
早在1898年维新运动之前,李莲英就开始分配财产。所有的田地都分成五份,分给兄弟们。这笔钱被分成了七份,其中包括哥哥和两个姐妹。珠宝首饰都送给了侄子们,每人有七盒。他还提醒他们:“财大必有大祸。”
李莲英对家人非常体贴、体贴。
出宫后,李莲英又活了三年才去世。这一刻的他,似乎处于一种光辉不减的状态。隆裕太后送来了千两悼念银子,宫里的达官贵人和旧熟人也都前来吊唁。
此时的清朝已经走向衰落。
李莲英的侄子不想太过招摇,惹出麻烦,想一切从简。但他又怕当地贫民嫉妒,骚扰李莲英的鬼魂,便沿用了“破孝”的旧例。
所谓“大断孝”,就是死后,才能与邻里结成良好的关系。不管你认不认识他,只要进入纪念棚磕头,就会得到丧服和饭菜。
这顿饭包括三个馒头和一份粉丝。考虑到当时的生活条件,可以想象有多少人会来吃它。这种方法没有巨大的人力和财力是无法完成的。
食客的舌头很短,会轻声地利用别人。李莲英的葬礼并没有太多波折,很快就结束了。
棺材完成后,李莲英被安葬在海淀镇西南十几里的恩济庄太监墓地。这座墓地建于雍正年间,专为太监而建。那里埋葬了超过2700人。
直到1966年,李莲英的坟墓被打开,只发现了他的头颅,没有尸体,人们才开始猜测他的死因。
李莲英的死因
对于李莲英的死因,众说纷纭,大概有以下五种。
死在革命者手里的说法看似有道理,但又有些站不住脚。李莲英一生谨言慎行,从不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而且,退休后,他会更加无能为力,不会成为革命党的障碍。死于萧德章之手。李莲英是慈禧太后的宠臣,萧德章是隆裕太后的宠臣。新人接替老者确立势力,这是有道理的。只是李莲英已经退休,不在宫中,所以对萧德章不构成威胁,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说他是在讨债时死的,那就更令人难以置信了。在那个年纪,李莲英已经对金钱产生了悲观的态度。她怎么可能为了钱就亲自去打仗呢?死于袁世凯之手。据说,袁世凯因袁世凯要称帝,让部下蒋朝宗请李莲英吃饭,并在回家途中将其杀害。这更不值得反驳。袁世凯没必要害怕一个退休太监。他吸烟后死于痢疾。李莲英的养孙女说,他常年大量抽烟,最后死于痢疾。这个说法还是比较靠谱的。
然而,无论李莲英的死因是什么,人们仍然不解,为何李莲英的棺材里只有头颅,却没有尸体。
事实上,这与死因并不冲突。也许最有可能的真相是,李莲英为了防止坟墓被盗,大张旗鼓地要求家人将她埋在太监墓地里。但真正的身体却在别处。
但这毕竟只是猜测。历史上有许多未解之谜,其中也包括这一谜团。正因为李莲英是慈禧身边的赫赫有名的人物,是比现代人还要先进的大太监,所以人们才更愿意对她多加关注。
事实上,历史就像一个巨大的车轮,疯狂地滚动着。无论你多么显赫,都逃不过凭空消失的命运。
李莲英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