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内已发现古墓葬92座,其中墓葬38座,名人墓35座,将军墓19座。
1982年至1983年,华容县车竹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曾两次发掘。 1983年,汨罗市汨罗山发掘清理东周、秦汉、南朝时期墓葬101座。墓葬中出土的铁铲,证明春秋末期岳阳已使用铁制农具。同年,在洞庭纺织印染厂(以下简称东方)桃花山清理西汉墓葬67座,获得文物400余件。墓区密布,说明从战国到西汉初期,岳阳城就位于七里山区。东汉以后,南迁至现址。 1986年,岳阳县军口风行山清理春秋墓三座。 1987年,郧西区铜鼓山遗址清理了5座东周墓葬。 1988年,马塘对门山遗址清理了5座商代墓葬。自汉代以来,先后出土了晋、南朝、隋、唐、宋、元、明各朝的墓葬。七里山砖室墓群排列有序,极具特色。它们可能是一个家庭墓地。东茅岭唐四号墓最具代表性,出土文物106件,反映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华容县城关油厂一座元代墓葬被清理。墓内女尸保存完好,随葬品86件,显示了宋末元初江南纺织业的高度发展水平。
二妃墓位于岳阳市君山岛东侧。相传是舜帝两位妃子娥皇、女英的坟墓。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舜之妻尧之女,葬于此”。现在的坟墓高1.5米,直径2.5米,周围有石墙。清光绪七年(1881年)九月,两江总督、兵部左侍郎彭玉琳主持重建,并题写:“大禹陵”二妃”。墓前石柱上刻的对联云:“二妃香千古,山竹眼含泪”。 1979年重修,墓区石刻有二妃画像、历代名人诗词以及《九歌》中的“香君”、“香君”等。向夫人”。
湘阴县三塘乡黄陵山有一座二妃墓。清代乾隆所著的《湘阴县志》记载:“虞、舜二妃之墓,在县北五十里黄陵山。”清光绪所著的《湘阴县图志》记载:“黄陵寺,据唐代韩愈为黄陵寺题记,称刘表,立碑于太康九年”。清康熙六年,县令王定民将舜塑像移至篁陵寺。嘉庆编修的县志均有黄陵图,图中二贵妃墓顶有青石,黄陵庙位于二贵妃墓后。
屈原墓位于汨罗市范家园与楚塘乡交界处的汨罗山。明代《易通志》记载:“屈原墓在汨罗山,即今汨罗江东北部的烈女岭”。相传屈原沉入汨罗江后,尸体被打捞上来,半个头被恶鱼咬掉了。上有胡须女,下有女,埋了半个金头。楚国的反动贵族闻讯,借口鞭尸,想夺取金头。一个女人(上面留着胡须的女人)裙子里装着土,筑了一座坟墓,以混淆视听。当地人闻讯后,一夜间帮他修建了十二座坟墓。赵家冲那一座是最大的,形状像一座小山,而且很高。直径14米,直径44米。墓前有清同治六年(1867年)所立石碑一座。高1.45米,有“前楚三禄大夫墓”铭文。残存石碑11座,立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的“三鹿大夫墓”。 1956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58年修建京广线时,一座坟墓被毁。
鲁肃墓 鲁肃是汉末东吴名将。曾率万人镇守巴丘。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卒,墓建于岳阳楼区洞庭北路。原墓正面有一扇巨大的石门,直通墓碑。墓碑上写着:“东吴太傅之墓”。两侧镶嵌有石柱和辅助碑。石柱上刻有一副对联:“拥帝烛曹操奸,见荀喜黄桃朱鸿,此心与武侯同”。碑身两侧各有砖块。有高2米、宽1米多的小石门,有石阶通至墓顶。坟墓四周青砖砌成,边缘立有石碑,上书:“武鲁公墓”。民国四年,北洋军阀曹锟镇守岳州时,拆除小庙,建木结构小八方亭,并在亭内立碑。 “文革”初期被毁,古迹遗失。 1984年修复,墓高6米,直径33米。周围有石墙和栏杆,墓顶建有六角亭。
小乔墓 小乔是三国时期东吴太守周瑜的妻子。死后葬于岳阳楼北角。清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仪统志》记载:“三国吴尔乔墓在府之北,吴孙攻安徽,得乔公二女。收养了大乔,与小乔一起回到了周瑜,后来埋葬在《武神志》中还引述说:“墓在今广丰仓,或小乔葬于周瑜镇巴丘。大乔不应该葬在这里。”该墓地原在岳阳市第一中学、3517厂毗邻地区,此地相传为三国周瑜的军事行宫,墓葬墓址为军王府花园,墓顶植有两株女贞树,墓前原有墓碑,上书:“小乔氏”。墓。”《巴陵县志》记载:“嘉庆二年(1797年),巡抚卢保宗重修坟墓,并在墓上重新植女贞树两株。小乔墓也建在墓的南侧,墓的周围筑有围墙。墓为砖木结构二层。正殿内有一尊小乔雕像。走廊的墙上挂着先辈们留下的诗词。 “抗日战争期间,该墓被日军炮火摧毁。” 1992年,墓迁至岳阳楼北侧。
徐安贞墓位于平江县三墩乡徐家坊塔田,坐北朝南。 1958年,坟墓及周边墓地被辟为水田。现墓已修复,呈长方形,覆盖绿色花岗岩,保存完好。徐安贞,唐开元六年进士,公检工部尚书,集贤院学士,侍读学部。因弹劾李林甫而被贬。天宝年间(742—756年)逃亡衡山,在东林当采菜工。几年来,他一直假装沉默,拒绝与任何人说话。到了建佛寺的时候,选个好书法家题梁,踏安真,题几行,众僧都会高兴。后来,李邕游南岳,随同到潭州(今长沙)。清同治《平江县志》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安贞逃离庐山之乱,南下豫章(今南昌市)黄龙寺。朝慧禅师说:平江胜利,遂移居莱平,下台建惠泰寺。辞职后隐居平江。故有“平江藏六相”之说。
杜甫墓 杜甫原籍湖北襄阳,出生于河南巩县。唐代诗人,官至左士杰、工商业部侍郎。晚年云游湖南,写下大量诗篇。大历五年(770年),杜甫返楚北上,从洞庭湖至汨罗江。途中病逝,葬于平江县安定镇小田村。诗人元稹作《杜峻墓志铭》曰:“行至岳阳奔丧”。清末,以杜甫墓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当地寺庙式的礼制建筑群,由墓室、官堂、僧舍三个主要院落和寺院等辅助建筑组成。如浣花草堂、铁平诗社。如今有一座墓碑,两侧各贴有一块青石。墓碑上刻有:“唐代文物部员杜文贞墓”。右:“光绪九年癸未冬十月吉日。”左:“平江县武陵县令李宗联题写。”
李响墓位于临湘市桃林镇长春村。生于元至治元年(1321年),卒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据《湖南通志》记载:“(明初)李祥受命为都督先锋,率军征蜀。”石质结构,轿顶墓冢。墓碑三块,中间一块高2.1米,刻有“将军墓”四个字,侧面刻有李响的生平。
李淳墓将于明舜元年(1457年)中进士。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任南京民政尚书,后又任工部尚书。弘治四年(1491年)卒。葬于华容县胜丰乡清水村状元山李家巷堂。墓、筛均用花岗岩砌成,底径6米,高1.7米。墓前建有香堂、神道碑一座。碑上刻有墓主人的生平事迹。现墓尚存,但香堂已毁。
《明史》对刘大夏墓的记载:“天顺甲申(1461年)进士。弘治六年(1493年)定河。秋,升右副使。”十三年(1500年)任左副都御史,总管两广军务,十五年(1502年)充兵部侍郎。葬于华容县胜丰乡花岗村,墓室呈八角形须弥座,墓室八面长1.2米,高2.45米。是弘治十七年皇帝所造,上面刻有刘大侠的一生功绩。
方礼安墓 方出生于明成化二十四年(1488年),卒于万历四年(1577年)。葬于岳阳市郊三眼桥螺石山。进士,曾任都察院御史、宰相河道;后任大理寺尚书、储粮宰相;他亲自在36个仓库工作,积累了240万吨大米,填满了国库。嘉靖年间,升任户部尚书。墓座坐北朝南。坟墓原建在山上,后来墓碑和翁仲被毁。 1984年重修,墓高1.5米,直径15米。
此外,还发掘了车主山墓葬(新石器时代)、文家山墓葬(商代)、冯家山墓葬(楚墓)、李家坡墓葬(南朝)、桃花山墓群(唐代)等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古墓葬。其中,桃花山唐墓出土文物有:镇墓兽俑、生肖俑、人面鸟俑、人面翼兽俑、武士俑、蛮夷俑、文武侍俑、舞乐女俑、男女骑仪仗等,舞女俑十分珍贵,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