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仓浏河公墓官网

官方热线: 400-616-7959

24小时热线:150-2115-4828

自驾车线路: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详情请拨打400-616-7959, 150-2115-4828(微信同号)咨询

公交车线路:

浏河公墓墓园班车:购墓免费接送。

冬至、清明期间全市设有多处祭扫专线班车,请提前一月购票。票价若有浮动,恕不另行通知。

2000年前中国军队就能狙击作战?详解汉代弓弩的瞄准装置和远程射击技术

发布时间:2024-07-06 20 浏览: 67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全文4055字|阅读需要9分钟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在一般的印象中,古典时期那些一箭不失的“养由基”式人物往往都是弓箭手,在一些古代背景的小说、电视剧中,狙击任务也多由弓箭手完成。但其实在汉代,强弩狙击战术的应用还是非常广泛的,甚至一些著名的弓箭手在战场上都会选择用弩代替弓。而“神弩手”所依赖的瞄准装备也并非只是内置的火眼。本文试图梳理汉代弩的瞄准装备以及汉代强弩狙击战术的应用。

比例尺

说到汉弩的瞄准,弩上的瞄准装置必不可少——瞄准器。汉弩瞄准器最特别的设计就是刻度。带有刻度的瞄准器甚至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射击刻度。这种设计也叫弦枕式刻度。

望山尺的使用方法,称为“三连”。《吴越春秋》卷九记载了陈隐对射弩的论述:“射之道,以不同角度观敌,以三连结合。”其中,三连,即以望山尺上的某一条线为瞄准基点,将箭头与靶物连成一条直线。这就是后世所说的三点一线。不过,三点一线只是最基本的用法。

据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九《工具-弩》一文中介绍,刻度尺的使用还涉及数学家的毕达哥拉斯法。有人在地上挖了一个洞,发现了一个弩机。山很长,山的一侧是小正方形,像一把带量度的尺子。本义是看箭头的尖端,用山的量度来测量,以确定它的高度,这就是数学家的毕达哥拉斯法。

直角三角形的短边为斜边,长边为腿,斜边为弦。应用到有刻度的山峰上,山峰就是斜边,腿就是山峰底部到箭头的距离,山峰上一定刻度与箭头所形成的瞄准线就是弦,构成了勾股定理-法线-弦的关系。

此外,钟绍仪认为望山刻度与靶距应存在定量对应关系,他推测汉人在守城时,会测量城外射击范围内的区域,确定一定的距离标志,并根据靶距与望山刻度的对应关系,选择刻度基点发射弓弩。

杨洪也持类似观点。他在书中提到,既然有刻度的望远镜,就应该有相应的射表,标有刻度和距离,以方便射手实际使用。《汉书·艺文志》中提到的《望远连弩射法器》或许就记载了这样的射表,但可惜此书未传世,我们无从查考。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瞭望塔使用示意图/来源:《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

除了可能出现的射台外,还有一种辅助瞄准的设施,即“深目”。这种设施在汉代边塞中广泛使用,与旋转射击机配套使用。在出土简牍中可见一斑,如曾提到“坞上深目,不用……”的竹简。关于其作用,《淮南子·太祖》记载:“欲知远近而不能,教金目,速矣。”高注:“金目,深目。用以观远近,射之准确。”孙机先生据此认为,深目兼有瞄准和测距的功能。

回到正题,关于带刻度尺的观山器发明时间,早年杨洪、钟绍仪都认为是汉人改良。其中杨洪认为刻度尺至少在公元前1世纪初就已发明,因为更早的带刻度的观山器标本出土于满城刘胜墓。李约瑟则将时间往前推进,他考察了先秦文献中关于弓弩瞄准的记载,如《周礼》所列五种射法,据郑玄引郑忠所言,分别为“白石”、“缠莲”、“岩柱”、“象尺”、“静仪”。李约瑟认为“象尺”是按刻度尺移动的,因此观山器尺(李约瑟称之为耳尺)的发明可追溯到秦朝。

目前来看,以上两种观点都有些保守。刻度尺的发明其实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河北省收藏家协会理事大观斋主曾收藏过燕国三张带有乳头状刻度的弩。据徐占勇介绍,三张弩的刻度数据如下: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许占勇认为,这乳头刻度与刻度尺一样,与弓弩的瞄准有关,符合上述联系。同时,许先生也认为,这乳头刻度的瞄准效果比刻度尺更好。他提到,由于刻度尺的刻度在准星的背面,而准星与左钩在同一平行线上,因此,弓弩手瞄准时,需要顺着准星背面的刻度向右延伸,到左右钩中间后,通过箭头瞄准目标。

乳头刻度可通过箭头直接通过右侧的小乳头瞄准目标,直观快捷,易于及时捕获目标,出其不意。另外刻度向右的延长线是虚拟的,容易出现偏差,而乳头刻度是实实在在的基点,弓弩手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基点。不过笔者没有实际操作过,这里只复述一下,希望以后高手多做直观的测试对比。

乳头尺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容易损坏,无法与锅盔正确装配,最终被淘汰。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三片乳头型弩

无论如何,乳头尺被淘汰了,之后的时代属于尺碣时代。到了汉代,尺碣已经发展成熟。不过,出土的尺碣并不多,笔者有资料见到的有以下几种: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满城刘胜墓弩机长9.5cm,灵宝张万墓弩机长仅12.7cm,根据铭文记载,为八石弩机。长兴墓弩机长17.4cm,必定不止八石,可能是十石甚至十二石的大弩机。该类大弩山体上的鳞片更为细致,可能也与当时以强弩狙击要害目标的战术有关(详见下文)。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满城刘胜墓内的弓弩机关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河南灵宝张湾墓中的弓弩机关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浙江长兴汉墓中的弩机

需要注意的是,带鳞的弩依然是数量较少的特殊武器,望山上的无鳞弩依然是军中弩手最常用的。

天空覆盖大地,连接令人惊叹

《后汉书·八王小明传》注引华乔《后汉书》,记载了汉末陈王刘宠的秘法,其秘法以天地盖天,天地相通,又有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经纬相合,乃千胜之诀。但关键在机齿。

刘崇利用此秘法,号称“十中十中,全在一处”,堪称弓弩界的宗师。其中的“三连”,我们之前也提到过,就是利用山势,将三点连成一条线。可惜的是,其他的字,如“天府地在”、“三味三笑”等,都极其晦涩难懂,幸好前人已经做了相当详尽的分析和研究,可供我们参考。

上述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工具·弩》一文中,对“天覆地载、参连为奇”一文分析如下:

汉代的陈王冲善用弓弩,十次十次都能射中目标,而且目标全都在同一个地方。他的方法是“天覆地,三微三小,三微为经三小为纬,关键在机齿上”。他的话晦涩难懂,大意是“天覆地,三微为经三小为纬,关键在机齿上”。他的话晦涩难懂,大意是“天覆地,三微为经三小为纬”,就是用度看箭头,用箭头看目标。三微三小就像天平,这正是勾股定理的高级技巧; 台上设“三经三纬”,标高低,左右左右,我设了三经三纬,用箭镞射,十支箭也能中七八支;在机上设度,一定能增加密度。

简单来说,所谓“天覆地载”是指弓弩的进退姿态,“三微三小”是指在靶子上画三条经线、三条纬线的格子,标示高低。用法上说,就是“参连为奇”,即根据山势的远近看箭矢,透过箭矢看靶子,把三点连成一条线。这也是所谓的勾股定理。

但李约瑟却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天覆地载”是一种格子状的瞄准器,即用金属丝或等同物做成的方形框架,框架的上横梁称“天”,下横梁称“地”。两根直立的边用两根金属丝(或等同物)连接起来,分成三段,另两根金属丝连接上下横梁。“微”是水平方向看的空间,“小”是垂直方向看的空间。这样的格子状瞄准器有两个,分别安装在弩臂的前端和后端。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李约瑟绘制的网格型瞄准装置

在笔记中,李约瑟提到霍维茨曾展示过一种18-19世纪的中国投石器(弩形弹弓),其正面设有格栅式瞄准装置,上面设有横带,扳机后方设有不可折叠的孔式瞄准装置。虽然无法证明这种设计是否是中国传统的延续和发展(霍维茨认为是受到西方影响的产物),但也说明在弩的正面设置瞄准装置是可行的。因此,作者更倾向于李约瑟对“天盖地”的解释。

▲感谢古斯塔夫提供霍维茨演示弓弩的图片

另外,前文提到,《周礼》五种射法中,有“井器”一说,李约瑟认为,这或许是栅式瞄准器的某种变异。

综上所述,在汉代(或东汉时期),曾出现一种名为“天府地哉”的格栅式瞄准器,但这种瞄准器的使用似乎并不普遍,毕竟被称为刘冲秘法,应该不会广泛流传。如果李约瑟推测的“静仪”是一种格栅式瞄准器,那么在战国时期可能就已经存在类似的装备了。

汉代弓弩狙击战术的实战运用

通过前两节的介绍,我们大致可以确定,在汉代,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瞄准装备和设施。它们分别是:带鳞的弩(可能配有射台)、深眼、格子式瞄准器具。不过,正如上文所说,带鳞的弩还是少数,并不是常见的装备,所以在实战中,它常常被用来完成特殊的作战任务:比如狙击。

《太平御览》卷三四八引阮子言:“天下善用弩而不善用弓者,多矣。弓无准度,全凭巧用意念;弩有准度,易善用。”由于结构设计上的优势,弩手较易训练,加上各种瞄准设备,为当时弩狙战术的广泛使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列举了三个著名的使用强弩狙击战术的例子。第一是项羽用暗弩射刘邦,射中刘邦胸膛。《史记·高祖本纪》:项羽大怒,用暗弩射杀汉王。汉王胸膛受伤。第二是右北平之战中,李广用大弩狙击匈奴将领。《史记·李将传》:李广自己用大弩射杀了将领,杀死了数人。第三是李陵用弩(指大弩)射杀单于。《汉书·李广苏简传》:他放弩射杀单于,单于逃走。

我觉得还可以再举一个例子,苏武出征匈奴时,余昌等人打算射杀魏鲁,并提到“汉军以暗弩射之”。可见狙击的对象都是重要人物,比如敌方指挥官或前线将领。这或许是当时野战狙击的主要目标:通过射杀敌方指挥官,使敌方士气大减,或指挥混乱,或迫使敌方撤退。

除了上述众所周知的事迹外,弓弩狙击战术在汉代边防的日常战斗中也应该被广泛使用。这主要可以从装备上推断,河西简中反映的驻军官兵的武器,主要是3-6石弩,其中又以六石弩出现较多,其次是三石弩,一石可以匹敌60磅左右,也就是180磅到360磅的强弩。

理论上,如此强弩应该配以重箭,但当时常用的箭只有17克左右,强弩配以轻箭,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射程。再加上如上文所说,烽火台上装有“深眼”,用于测距和辅助瞄准,可以推断在烽火台战役中,用强弩远距离狙击轻装入侵的匈奴骑兵是一种常用战术。

▲图片来源:《军事服务与国防》

概括

综上所述,笔者大致整理了汉代弓弩的瞄准设备问题以及强弩狙击战术的应用。可以说,在汉代,中国的射击科学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南北朝乱世中,弓弩逐渐衰落。相关技术也随之消失。弓弩的复兴,只能等到唐宋时期了。

参考:

杨洪.中国古代兵器论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06.

钟绍义.上古至五代中国古代军事工程技术史.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8.01。

李约瑟、叶山。《中国科学技术史》第5卷化学与相关技术第6编军事技术:射弹武器与攻防技术。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孙吉.汉代物质文化图文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08。

夏兴南. 浙江长兴出土的鳞片铜弩[J]. 考古, 1983, (1号).

徐占勇. 论燕下都弩的独特瞄准装置[J]. 文物春秋,2014,(第5期)。

杨玉斌,张长森,赵庆云。 灵宝张湾汉墓[J]. 文物,1975年,(第11期)。

常宇. 李陵峻极山之战与汉朝战术后勤[J]. 中国文史评论,2015,(4期)。

刘胜墓_刘胜墓_刘胜墓

墓区声明
看墓请提前预约,以便安排工作人员接待。自驾车提前预约可报销500元油费。
墓区销售热线:400-616-7959
24小时咨询热线:150-2115-4828(微信同号)
免费专车接送 专业顾问全程陪同 购墓优惠多赠品丰富

400-616-7959

150-2115-4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