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政治家孙中山先生的陵墓,位于南京市东郊钟山东峰钟茅山南麓,西与明孝陵相邻,东与灵谷寺相邻,依山而建,沿中轴线由南向北逐渐上升,整个建筑群依山势层层上升,气势磅礴。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按照他葬于钟山的遗愿,他的灵柩暂时安放在北京香山碧云寺,并决定在南京钟山修建他的陵墓。中山陵于1926年春动工,1929年夏竣工。中山陵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祭祀殿为三道拱券的宫殿式建筑,门楣上镌刻有“民族”、“民权”、“民生”匾额。 祭祀殿内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塑像,墙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开国纲领》全文。中山陵主要建筑有牌坊、墓道、陵门、碑亭、祭祀殿堂和墓室等。从空中俯瞰,中山陵犹如一口平躺在绿绒地毯上的“自由钟”。月牙形的方形为钟顶弧,陵墓顶部墓室半球形穹顶犹如圆形钟摆。整座钟蕴含着“唤醒人民,共建中华民国”的寓意。 中山大道(包括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是南京最初的迎灵大道,也是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1926年开始修建,1929年竣工。当时,中山殡葬筹备处广泛征集陵园设计方案,建筑师陆彦直设计的“自由钟”方案一举夺魁,陆彦直先生还被聘为陵园总建筑师。这组建筑在形体组合、色彩运用、材质表现、细部处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增强了陵园的庄严气氛。
陵墓入口处有一座高大的花岗岩牌坊,牌坊上嵌有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博爱”两个金色大字,点明了孙中山先生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理想。石牌坊后面是墓道,墓道全长375米,宽40米。前面是陵门,陵门上铺有蓝色琉璃瓦,门楣上有孙中山亲笔书写的“天下为公”四个大字。这里使用蓝色琉璃瓦是有一定含义的,蓝色象征天空,蓝色琉璃瓦寓意“天下为公”,表现了孙中山先生为国为民的伟大抱负。 行为纪念亭有一块6米高的石碑,上面刻着24个鎏金大字:“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国民党在此安葬孙中山总理”。从牌坊到纪念堂,有392级石阶和8个平台,台阶由苏州花岗岩砌成。爬上这么多石阶很费劲,但走过这一长段陡峭的石阶,一定会明白《总理遗志》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含义。最高的平台上有两块华表,是柱状标记,表示纪念堂就在这里。
纪念堂有三座拱门,门楣上刻有“民族”、“民权”、“民生”三个大字。这是一座宫殿式的纪念堂,门楣上有孙中山亲笔手书的“天地正气”四个大字,表达了孙中山为之奋斗的理想。堂内有孙中山的大理石塑像,高4.6米,栩栩如生,是波兰著名雕塑家保罗·兰多夫斯基的杰作。塑像东西两侧有反映孙中山革命事迹的浮雕。纪念堂东西两侧的大理石墙上镌刻着孙中山手书遗作《建国纲要》和胡汉民等人撰写的《总理遗言》。
殿后有两扇通往墓室的门,正面两扇门为铜质,门框为黑色大理石,门上悬挂着孙中山先生亲笔书写的“浩然之气永存”横额。第二扇门为单叶铜质,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之墓”三个字。入口处为圆形墓室,墓室直径18米,高11米,正中为长形墓室,内安放孙中山先生汉白玉塑像。游人可绕着汉白玉栏杆俯视墓内塑像。塑像为捷克雕塑家高启根据遗体形象创作,栩栩如生。
孙中山先生遗体安葬于卧像下。墓穴直径4米,深5米,用钢筋混凝土封住。南京解放后,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特意从湖南运来2万株杉树、梧桐树,栽植于墓周围。
中山陵整个园林面积达3000多公顷,陵墓周围草木葱茏,景色优美。孙中山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但他的高尚精神永垂不朽,永远为世人所敬仰。到南京旅游的人们,通常都会到中山陵去瞻仰这位伟人。中山陵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设计十分成功。钟山、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通过大片绿地、宽阔的台阶连成一个大的整体,既寓意深刻,又显得十分庄严雄伟。因此中山陵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第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