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元四年(1267年),元朝开国元勋忽必烈决定在金中都东北部修筑新城——元大都,作为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商业最为繁盛,四方商贾云集,各种货物云集。”经济的繁荣离不开水陆交通的发达,商业资源源源不断地涌入大都,其中就包括来自南北各地的瓷器。
澎湃新闻获悉,《大都:元代北京城》瓷器展近日在扬州中国运河博物馆举行,展出了山东菏泽元代沉船出土的瓷器文物、元代大都遗址出土的精美陶瓷等。通过展览,观众会发现,元代遗址、窖藏出土的瓷器与菏泽沉船出土的瓷窑大多重合,展现了元代商船通过运河为大都提供补给的繁华景象。
2010年,山东省菏泽市在元代船只往返大都至杭州的必经运河段上,出土了一艘元代沉船,出土文物160余件,其中包括精美的瓷器,整体质量较高。
山东菏泽出土元代沉船照片
元代叠龙纹高足杯。2010年山东省荷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荷泽市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鱼藻纹高足碗,2010年山东省荷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荷泽博物馆藏
元钧釉盘,2010年山东省荷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荷泽博物馆藏
元代绿釉云纹单耳杯,2010年山东省荷泽市国贸工地沉船遗址出土,荷泽博物馆藏
元代磁州窑白地褐彩龙凤纹罐 2010年山东省荷泽市国贸建筑工地沉船遗址出土 荷泽市博物馆藏
荷泽沉船出土的瓷器基本覆盖了元代制瓷业的主要窑口,南方有景德镇窑、龙泉窑,北方有磁州窑、钧窑。当我们穿过沉船的影子,沿运河向北走到元大都遗址时,会发现元代遗址、窖藏出土的瓷器和荷泽沉船出土瓷器的窑口大多重叠,这让我们不禁想象到元代商船通过大运河为大都提供补给的繁华景象。
景德镇窑
元朝统治者在景德镇设立浮梁瓷局。《元史》记载:“元十五年(1278年)设浮梁瓷局,品级九品,专司烧制瓷器,兼烧马尾、褐藤帽等,置使、副使各一人。”官府专职管理,对瓷窑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元代景德镇除了继续烧制青花瓷外,还发展了青花瓷,并创制了釉里红、卵白釉瓷等新品种。这些类型的景德镇瓷器在元大都发现不少,精品颇多。其中,在景德镇窑的几个品种中,青花瓷所占比例最高。
元代青花釉里红串珠纹玉瓶,1963年北京崇文区龙潭湖元代乌图池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釉里红雕牡丹纹双耳扁壶,1973年北京安定门外元代都城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釉里红饕餮纹三足香炉,1973年北京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釉里红笔筒,北京新街口元代都城遗址北墙基座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釉里红笔筒,北京新街口元代都城遗址北墙基座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笔筒雕成五座山峰造型,四周云雾缭绕,主峰上贴云纹、月纹,犹如彩云托月。山崖一侧有藤蔓、翠竹,山脚下海水奔腾,浪花飞溅,蛟龙逆流而上。器身坚硬,釉面光滑细腻,造型别致。
元代青白釉多姆壶 1963年北京崇文区龙潭湖元代乌图池墓出土 首都博物馆藏
多姆壶是元代创新式样,由蒙古族、藏族用来盛放牛奶的金属或木质容器演变而来。
元代青花釉里红僧帽壶,1965年北京海淀区明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此壶因壶嘴形似僧帽,故称僧帽壶,一般为僧人行法时所用,为元代创新品种。
元代汉瓷器在造型、纹饰等方面开始受到藏族文化的影响,僧帽壶、多木壶的流行与藏族宗教、文化习俗密切相关。
卵白釉瓷器的创制是元代景德镇制瓷的一项重要成就,因釉色白中略带青色,形似鹅蛋壳而得名。卵白釉瓷器有细有粗,其中“太锡”盘供瓷和“蜀府”官瓷是杰出的代表,胎釉精良,做工精细。
元代卵白釉“王”、“白”字高足杯,1998年北京颐和园耶律朱德夫妇合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卵白釉“王”、“白”字高足杯,1998年北京颐和园耶律朱德夫妇合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杯沿下方以楷书对称印有“王”“白”二字,若将二字合在一起则为“皇”,可能是为皇帝所制,又或认为“白王”与佛教有关。
元卵白釉“竖福”款高足碗,南京博物院藏
元代卵白釉双龙纹盘,1964年河北保定永华南路窖藏出土,现藏河北博物馆
青花瓷和釉里红瓷是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重要瓷器品种,是用氧化钴或氧化铜为着色剂在胎体上描绘花纹,再用透明釉烧成的彩色瓷器。元青花瓷烧成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钴料的使用和制胎的二元配方。瓷石和高岭土的二元配方,使器物的胎体致密坚固,减少变形,增加釉胎的白度。
元青花龙纹瓷罐。1966年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桃溪公社湖溪大队元代窖藏出土。镇江博物馆藏
此罐的绘画和工艺水平极高。云龙纹采用罕见的双重装饰手法,先在罐体上刻出花纹,再以青花点缀,使花纹更加立体。此罐出土时,罐内有银器50余件。其中一块银盘外底刻有阿拉伯文铭文,译成中文为“伊斯兰历714年1月”,即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年)。年代银盘确定了窖藏和青花罐年代的上限,也使这件大罐成为存世极少的珍贵标杆。
元代青花云龙纹香炉 2012年江苏镇江京口门遗址出土 镇江博物馆藏
在元代青花瓷器中,大尺寸的香炉并不多见,烧制如此大小的器物,其难度可想而知。古代工匠采用分烧法,巧妙地解决了烧制难题。香炉两只青花釉里红弧耳分开烧制,耳平面中间镂空,下端浮雕如意云纹。榫面有孔,两耳通过炉颈部两个长方形孔固定。根据出土地点及遗物考察,结合文献,推测此青花云龙纹三足式香炉可能是镇江运河沿岸天妃宫(又称妈祖庙)的祭祀用具。
元 青花莲池鸳鸯纹盘 南京博物院藏
盘底绘荷塘鸳鸯图,池中荷花盛开,水草摇曳,一对鸳鸯在池中游动。这种“小池景”题材在元代十分流行,文人引用史料记载,称之为“鸳鸯戏”。
元 青花龙纹三足炉 南京博物院藏
元代青花映月梅纹高足杯,1972年河北定兴县窖藏出土,河北博物馆藏
元代青花映月梅纹高足杯,1972年河北定兴县窖藏出土,河北博物馆藏
高足杯是为了方便蒙古族游牧生活而制作的,是元代典型器形之一。元代高足杯主要作为酒器使用,呈漏斗状,口大,尖底,出土和传世数量都比较少。
元代釉里红花卉纹玉瓶,1964年北京丰台一号塔基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磁州窑
磁州窑在宋金时期得到了繁荣发展,元代产品和窑口达到顶峰,产品多样,新颖独特,注重实用性。磁州窑的纹饰以黑花或白底刻花为主,纹饰多为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纹、缠枝花卉纹、鱼藻纹、人物纹、墨书法等题材,用笔自由写意,构图朴素。瓷器艺术风格和技法的变化发展,凝聚着大众的审美情趣。
北京元大都后营坊遗址出土元代“内府”款梅瓶,首都博物馆藏
器肩部以褐色楷书“内府”二字,瓷器上的“内府”款,多见于元代及明初的梅瓶,应为宫廷烧造,存世极少。
元代白地黑花凤纹罐,1969年北京房山区良乡镇元代窖藏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白地黑花龙凤扁壶 1973年出土 北京安定门外元大都遗址 首都博物馆藏
“四耳”器较“双耳”或“双耳”器而言,更为稳固,挂载方便,符合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元代四耳瓶多为磁州窑体系的产物。
元 白地黑花荷叶纹盖罐 首都博物馆藏
龙泉窑
龙泉窑是中国古代青瓷生产发展后期的杰出代表。元朝统一后,龙泉窑瓷器便传遍全国,特别是北方广大地区。元大都的粮食供应严重依赖江南,在粮食北运的同时,龙泉窑瓷器也分批北运,其规模空前。
元青釉海水云龙纹瓶,1976年北京海淀区元代墓葬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青釉葫芦形瓷罐,1988年浙江省杭州市朝晖路市商业局储运公司窖藏出土,杭州博物馆藏
元代绿釉观音骑狮像,1966年北京昌平县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绿釉观音骑狮像,1966年北京昌平县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此尊头戴花冠,面容端庄,双目微闭,给人以宁静平和之感。上身着双领垂袈裟,下身着珠罗纱裙,胸前袒露,饰以璎珞。盘腿坐在仰卧莲花座上,双手在脐下结禅定印,座前垂挂三颗璎珞珠。菩萨露身及麒麟皮部分未施绿釉,而是浅褐色。
元代青釉牡丹纹平顶盖罐,北京朝阳区广渠门劲松5区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元代青釉牡丹纹平顶盖罐,北京朝阳区广渠门劲松5区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钧窑
钧窑瓷器是宋元时期北方瓷器产品的重要类型,元代钧窑以釉色多样、色泽红艳、釉面遮盖力强、制作经济美观等特点,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
元代天蓝釉贴花兽面纹双耳带座瓶,1972年北京新街口桃园元代都城遗址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整个器物为五兽携宝瓶造型,通体施天蓝色釉,器身呈现多处不规则的紫红色、蓝褐紫色斑点,使器物更加色彩艳丽。瓶口、颈部吸收了宋金时期流行的花口瓶造型,挺拔灵动,庄重秀丽。
元代叠雕龙纹双耳炉。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张宏略墓出土。保定市满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藏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张宏略墓出土元月白釉罐。保定市满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藏
1998年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张宏略墓出土元月白釉罐。保定市满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藏
元大都出土的瓷器反映了元代制瓷业的蓬勃发展,瓷器的造型、纹饰、制作工艺、功能等都表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瓷器物质文明的丰富繁荣,揭示了元代开放、融合、稳定、强大的政治局面,也展现了承前启后、不断创新的文化特征。以瓷器为商业载体的中国,在元代成为全球市场,进一步促进了物质文化的传播和双向交流。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31日。
(本文根据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资料整理)